自由与桎梏,希冀与现实,相守与寂寞……当平静生活的面纱被残忍撕毁,我们跌跌撞撞闯入旋涡,一幕幕矛盾交替上演,面对纷繁世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追寻那一束光,是裴多菲.山陀尔在阳光下执着生长。 闻哀号遍野,他蛰伏于民不聊生之黑夜;踏着百骨,他再不掩饰对光的渴求。“难道我们要世代相传做奴隶吗?难道我们没有自由和平等吗?”他终于以振聋发聩之声,并肩遭受奴役侵略的贫苦人民,即使前方荆棘遍布,无人领路,仍毅然冲破桎梏,鼓舞人们挣脱囹圄。“做奴隶,还是做自由人?”他在《民族之歌》中如是疾呼;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在《自由与爱情》中如是呢喃。他以诗书志,以歌追光,与人民一同奔赴革命之圣地,平等之天堂,对世界报之以歌,邂逅了自由之光。
追寻那一束光,是他们在星空下深情仰望。“九天之际,安属安放?”两千多年前,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如是期许。自此,无数科研工作者满怀与火星避逅的希冀,不断探寻中国的未来,只为奔赴跨越千年的约定。收回目光,他们沉潜于科学研究,日以继夜地以卓越的才智,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失败,即使只有渺茫的希望,他们亦寻着那一束光,砥砺前行。今年5月,“天问一号”在漫长的等候中,在千年的呼唤声中横空出世,顺利于火星表面登陆,并在毫无指会的紧况下孤军奋战,在长达二十分钟的失联之际,用九分钟即完成了任务。“天问一号”终实现了人类与浩瀚宇宙的一次完美解逅,见证了人类不断追寻又不断超越的伟大征程,散发着超越时空的人文智慧与科学之光。
追寻那一束光,是青年人在月光下尽情歌唱。忆峥嵘岁月,“以青春之我,创青看之国家”李大钊如是说 ;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便不用打了。”《长津湖》中抗美援朝的军人如是说。看光明今朝,国际形势严峻,中国青年应征入征,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维和部队以卓绝之姿献予中国力量 ; 中国青年王源在联合国儿童基金大会上为世界儿童的受教育权发声。他们在追寻光的路上,耐住了孤独,在月光下挥洒血与汗,终在名为青春的色彩中,邂逅了锐意新光的中国,实现了个人价值的追求,自己也成了光。
先贤之思想金声而玉振,恰若那一束光,照亮了平凡人之路。追寻光的足迹,青年人满怀期许,见贤思齐。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于是有人只记得拼命追逐,却忘了为何出发。他们的初心掩盖于矛盾的幕布之下,被岁月悄然偷走,忽略了不同于追逐的追寻。其实,当身陷囹圄之际,也需仰望星空;当春风得意之时,也需慎终如始。如此,方可邂逅理想之光,方可于荆棘丛生处闻见馥郁芬芳,即使“行至水穷处”,亦可“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