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邂逅
两位旅人从沙漠中醒来,身边有一张纸条。
昨天经历了什么他们完全想不起来了,只能确定的是他们在沙漠里,迷了路。
四周是漫漫的黄沙,炽热的阳光炙烤着每一寸沙地,迎面吹来滚烫而干燥的风,两位旅人睡眼惺忪,看见了纸条,上面印着模糊不清的字迹一一向南走。
他们向着南边望去,只见迷迷茫茫的沙尘雾中,浮现出繁华都市的轮廓。这让他们的心中有了希望,于是他们决定往南走。
第一位旅人心无旁骛的走着,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太阳无情地炙烤着他发红的肌肤,沙子不时地吹进他的眼,他的双脚滚烫,但都挡不住他前进的步伐。白天,他步履不停。夜晚,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在星空下安眠。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奔波后,他遇到了一片绿洲。这里有清澈的水,有充足的食物,有清凉的风,于是他在这里歇了一晚,享受了一段富足的生活。到了该离开的日子了,尽管内心有再多的依依不舍,但他还是迈出了向南的步伐。
第二位旅人的步伐有些迟疑,他是一个有着怀疑精神的人,他看着纸条上的模糊字迹——这太可疑了,城市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他又能到达吗?他觉得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寻得一处可以落脚的地方。有一天他发现了一片绿洲。他高兴坏了,这是沙漠中的天堂,可以安放他的肉体与心灵,于是他住了下来,把纸条埋在了沙地里。
第一位旅人南行的步伐从未停止,从白天走到黑夜,从雨季走到旱季。旅途是枯燥无味的,但他的心灵富足而丰盈。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成为他的伙伴,有的成为他的爱人,有的成为他的敌人,更多的只是擦肩而过。这些人让他的灵魂不再孤独,也让他的生命增加更多的色彩。南行的路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壮美的夕阳让他热泪盈眶,遇见绿洲后的惊喜,长途跋涉的疲惫,和爱人在沙漠月色下的深情相拥,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这些小小的悲与喜,丰富了他的生命体验。
第二位旅人的生活十分惬意。中午,阳光从天上垂直洒下来,他的松散的眼皮才微微抬起,从床上起来,抬手就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走出门就可以畅饮清澈的流水。下午,他躺在树荫下望着他的乐园。他想“这条小溪是我的,这片果林是我的,这间小屋、这片绿洲都是我的”。有一天他也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他牵着爱人的手在溪边戏水,在果林散步,躺在草坪上望着蓝蓝的天空。他觉得他人生幸福美满,阳光绿洲与爱人便成了他生命的一切。
第一位旅人一行就行了50年,从青年到了暮年。暮时,病魔缠身的他倒在沙地上寸步难行,临死之时,他想到了他的一生,那些悲喜,那些风景,那些人,那些事,都让他觉得不虚此行。但这个结论他下得不太确定,因为他一直想要追求的并不是这些可有可无琐碎的生活,而是那座城市。他艰难的抬起头看着那座城市,在沙漠的迷蒙中若隐若现,诡异而荒诞,似乎从未靠近过。他看了看纸条上的字迹——向南走,那本不清晰的字迹经过岁月的冲刷后变得更加模糊。他忽然异常愤怒,将纸条撕碎,疯狂地咀嚼,用力地咽下,因为他忽然意识到那远方的城市对于一个旅人来讲,只是一个荒唐的笑话,一个可笑的谎言,因为一个旅人在沙漠中是没有目的的。远方的城市并不是生命的答案,而是生命无解的难题。
第二位旅人一住就住了50年,在树荫下他的器官开始衰竭。爱人早已没有温度的手,他放不下。回想起那些惬意的岁月,他心有不甘。一瞬间,一种巨大的孤独与无力将他吞噬。他曾以为,他拥有了天空、土地与爱人就拥有了一切。他曾以为,绿洲与爱情可以给他安全感,可以消除他的内心的孤独。但忽然间,他发觉他拥有的这一切,都好似他门前的流水,可以触摸但却无法抓住。他忽然明白,一个旅人在沙漠中是一无所有。绿洲与爱情不是生命的答案,而是致命的诱惑,是人生无解的难题,想到这些,他用尽最后的力气从沙地里挖出那张埋藏多年的纸条,字条上的字迹因岁月的冲刷而更加清晰。他把纸条展开,紧握在手中……
两位旅人的尸体被沙漠掩盖,落日的余晖洒在金黄的沙上。这两位追寻一生的旅人,在丧钟敲响之时邂逅了最美的夕阳,悲壮而凄凉!
此时,世界上的某一处又有两个旅人从沙漠中醒来,身边有一张纸条。
作者注:沙漠是指广阔而虚无的人生,纸条是指我们受到的教条,两位旅人是指人一生追寻的两个方面,一是理想(远方的城市),二是寄托(绿洲与爱人)。但这种追寻是矛盾的,因为人生没有目的,人生拥有的又一定会失去,这是人的意志与客观存在的矛盾。所以两位旅人在临死之前难免会悲愤,因为这是人生无解的难题,因此追寻者的结局难免悲壮。但追寻的行为是一定要发生的,因为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最美的夕阳)
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可能悲壮,但绝不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