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微渺,黑暗呼唤着黎明。黎明从天地间、市井里幡然醒来,一股力量拔地而起,是信仰。恰如横渠先生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诚哉斯言,这句话势辉宏而言简意赅,千年来,它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成为来支撑中国人的信仰之力。
一
为天地立心,是世间一切信仰之始。
或曾观叹过草木青繁,亦或感悟过雏兽新生,不禁沉思:天地间万物究竟因何而存生?恍惚间,忆起朱子之言——“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万物坚信天地的至理,故而全心为之奋争,诸如牛羊追逐水草,绿植追求雨露,这是生灵的信仰。生灵如此,人当胜之。古仁人洞察这个至理,便是最初的仁爱。中华民族信仰的基石,即在于仁爱;一切成就也基于仁爱。老子怀着洞天地本心的信仰勤学苦悟,终于百岁留下五千道德之言,教后人续徇立心之道;白乐天尊重自然,也以此立己之心,教化世人,因此才有“劝君莫打枝头鸟”传世……由此可见,伟大人物的信仰往往立足于小,于小中见宏图。
看今朝,正是一代代护林人秉仁爱自然之所趋,努力奋斗,才成就塞罕坝上无涯碧波。反观破坏自然、牟取暴利的人,如今终在时代的大幕下丧失了仅有的话语权。
千百年,为天地立心,成为无数志士信仰之始。天地的公允正义之心立于人间正道,到头来也便是“仁”的信仰、“为天地立心”。
我国人,心无仁,不得立。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二
为生民立命,是一切信仰的初行。
中国的读书人,惯有“积极入仕”的传统。这源于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本质上,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的爱,是对自己信仰的忠实践行。明朝中年,一队人马风尘仆仆,来到京城,这是平叛的王阳明上书君主,为江南百姓之福冒死请命,此刻不再战、百姓安在他心里正大火燎烤。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从来不缺为民立命之人,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富有正气,中华民族才经久不衰。从皋陶、杨震到张养浩、于成龙,再至焦裕禄、孔繁森、黄文秀,为生民立命,始终作为为官为公仆的信仰贯穿前后,作为读书人的志向影响深远——放小说,为公仆首先要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先要为自己立命,命可立。
但“为生民立命”拥有更广大的受众。人为什么而活呢?如果人的命运在一开始就有了定论,那我们何必早晚奔波辛苦呢?人是不由外物而改变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有前进的方向,有奋斗的实践。对于我们平凡人,为生民立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最高的境界。
还是王阳明,四十岁时,他被贬龙场;心无旁骛,开始终日思考。他终究为自己的雄心壮志找得一条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知行合一;自此他开坛讲学、教化民众,成为圣贤。阳明先生的志向信仰无疑是为生民立命的典范,正是这种信仰,成就了他的光辉人生。
这是积石再厚也掩不住的力量,中国人的一辈子都为此而奋斗的信仰的力量。
三
为往圣继绝学,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定信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莫过于文化,发达和兴旺都无非有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溯我青史,先秦时百家争鸣,列国逐鹿,从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到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奠定了我们文明昌黎的基础;强汉盛唐,从《史记》到《自叙帖》,彰显大国之气韵;宋元明清,程朱之理、陆王之心,至清中碑学,文明在波折中登峰造极;至近代,无数先驱英烈为救国拯民抛头洒血,又铸成灿烂的革命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的支撑,而我们恰不乏优秀的文化。
当代吾辈青年人极其幸运——我们面对着更加多彩的世界,坐拥无数先贤浩如烟海的典籍,有着前人所未见的视野、学识和生命力。我们更需要自信力,而自信力就要来源于伟大的文化。
换言之,这是文化自信。中国从不缺乏时代的信仰,征途漫漫,唯有发扬,取其精华,驱其糟粕。“为往圣继绝学”,复兴的动力,即信仰的力量。
四
为万世开太平,是信仰之成。
对于一代人,“太平”有一代人的样子。百年前,当民族危亡之时,一代人发愤而起,救亡图存成为他们“开太平”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之时,一代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我们父辈的历史使命则是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太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定信仰的力量,心怀鸿鹄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能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力。
“横渠四句”好若太阳东起,从雾霭之中起来,从潮晦之中走来,冲破了云霄,掠过无边的黑暗。此刻,太阳已巍然立于乾坤之顶,普照芸芸万物。
历史关头,风云际会,变局之大,百年未有。李大钊有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华,人生之春也。”在这个百舸争流、葳蕤蓬勃的新时代中,作为朝气蓬勃的少年,我们更应当铭记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铮铮誓言,让其在新时代中迸发出蓬勃生机,为时代铺就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