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此火得度茫茫黑夜
“新一期底《新青年》,你看了没有?”
令研悄悄地给我传纸条。我颇不满这种行为,便装作没有看到。
李令研知道我的性子,便也作罢,收了纸条回去。下课后,她便迫不及待地抓住我的袖子:“大钊先生那篇《青春》你一定喜欢!”
我回家的时候刚好路过书摊,便捡了本《新青年》,读罢《青春》,我只觉得浑身上下热流涌动,在心里默默原谅了他在课上写小纸条的行为。
《新青年》是我们学校的“风云杂志”——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讨论上面的新思想、新文章,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我高兴极了,回到家便拿杂志给阿敏看。阿敏是我的小妹,仅仅相差一岁,在离家不远的女子学校上学。她读完也十分激动——素日里,是不见她这样沉稳的人露出这般神情的。她的眼睛一闪一闪的,不一会儿,便用她过人的记忆力背诵了一段:“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
下午我到学校去修国文课,见了令研,便笑着对她说:”竟是我错怪了你,《青春》写得那么好,难怪你上课要写纸条给我,不过以后可不许这么做了。“李令研从小和我住在一条胡同,情同手足,便嘻嘻笑着,说她知道了。
这几年来,我们这些学生也都感觉到,政治是越来越复杂了。今天袁世凯复辟,明天段祺瑞掌权……林心明说的这话我们都赞成:”这些人一点不为老百姓着想,更不为国家着想。“但此时,我们的心中,对于为什么有贫困,为什么有剥削,政治又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还是模糊的。
直到有一天林心明跑过来讲,北京大学开始搞马克思主义研究了,他看了一些书,觉得意义重大,拉着我们学校也办一个。
我们的思想,就是从那个时候完全打开的。马克思,一个百年前的伟人,《共产党宣言》唤醒了所有被压迫的人民,更成为了欧洲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我们对他的思想,是无比敬佩的。令研曾开过玩笑,说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我也笑了,我笑是因为令研的孩子气,也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思想与两位伟人比起来,简直是沧海一粟。但令研是真的在努力地做。她写了很多的文章,给《新青年》投稿,每每失败,她也总是笑着,从来不气馁。
令研终于成功了,虽然她的评论只占了一小部分,但是主题新颖,引起健康的美学。我、阿敏和令研便一起做饭庆祝。令研喝了酒,醉醺醺地说,我们要努力啊,子华。
时间便过得很快,我们听说1919年和会便能收回青岛,阿敏当即赋诗一首。可是终究未如所愿。林心明作为学生会会长,当即呼吁我们参加北京学生联合会举行的大游行。我们都十分赞成,令研第一个去买布料和笔墨,我们在学校礼堂忙了一晚,终于做完了所有的旗帜和标语。
人事无常,谁又说得准呢!令研在游行中,后脑被打了一下,当即失去了意识。我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去东边那一队,我便嗯了一声。再看到她的时候,已经是昏迷不醒,医院的医生无力地摇了摇头。我竟没有好好地跟她告别。令研是脑干受损,第二天便失去可生命体征。我在那里守了一天一夜,仿佛失掉了魂一样。她是我前半生的挚友,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令研的突然去世让我不敢相信,阿敏哭着说这不是真的。我们三人相亲相爱,如亲姐妹一般,不料今天遭此横祸。
我们说了许久,直到偶然翻看她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纸,那里是她对生命的交代。”子华,如果我在战争中倒下了,你一定要接过我的火把,让马克思主义之火照亮这篇黑夜。“我在那一瞬间顿悟,写了一封信祭奠她的在天之灵。
烧完信,天色已近暮。北京的天黑得极快,我从巷口回家,此时正是岁末年初,新旧交接,红色的爆竹纸从我身边飞过。远处仍有噼里啪啦的声音。我突然觉得令研就在我身边,从未远去,一如十年前我们一同在这里放鞭炮一样,阿敏在巷尾叫我,我的全身上下充满了像那时读《青春》一样的力量,迈开步子向前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