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路都是在最初的时候星星点点,蜿蜒曲折,或许太多人会“迷途知返”但总有人能望到曙光。
人类曾以为天圆地方,也曾将“地心说”奉为圭臬,哥白尼曾为日心说而被焚烧至死,最终他却是近代科学起源的科学家之一。几百年的时间,由“地球之蛙”到构想银河系,数不尽的浩瀚宇宙成为人类所触手可及以观赏的美。
我们向往未知,我们期待光芒。屠呦呦一个团队用大半个人生的光景,从几千种植物中取得了救数百万人于疟疾之中的青蒿素,顾诵芳也从青丝到白发地奉献给了飞行事业,袁隆平的生命系于田地,终于田地。可能他们唯一放在心上的,是那用几十年的忠贞不渝而求得的国家与人类文明中某一领域的光。
行进之时好似有目标,但却置身于迷雾之中了无方向。几百年前,玻尔提出了原子理论,即使理论并不完美,但在今天仍无法证实的领域之中却早有概念。几百年的时间,相关理论日益完善,但每个发现,因为无头绪摸索,可能间隔人的半生。中国芯片受美国遏制,看似微小的技术,但因为我国的无所头绪而寸步难行。中国几十年的巨变为何令人惊叹,其中的艰难险阻人皆可知。我们仍在探索,但我们身处迷茫。
千百次的跌倒,只为那束光。不慕名利好似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标签,但的确是他们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不必多言,没有哪位科学家是一夕之间功成名就安享晚年,光的追寻者,前路并不是阳光大道。王大中为试验反应堆,从零开始,在世界低迷之下开拓创新;叶叔华在“只招男性”的条件下据理力争,说服天文台台长,最终成为女性科学家的天花板,哪怕经历文革。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但总有人能在泥泞的路中以最清晰的脚印追寻属于自己的光。
被反复提及的哈佛实验,也是对光的一种诠释。每个人可能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换来星星点点,最终那些坚持不懈的人会汇成星辰。
看看那些凌乱不成体系的十几年求学生涯最终将在这一年之内,无数地考生伴随着午夜的灯火,凌晨的微光,而星星点点汇成海洋。每一位学子,都在为不同的光而追寻。
我们将释放微光,即使用一生来精斟细酌。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几年,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之后,无数的微光便汇成鸿光。就像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就像牛顿看见的苹果。
少年们,未知的领域才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其中的荆棘丛生是对探险者最好的礼物。苟且与修正的一生,看似努力奋斗却逡巡而不敢进入新的探索,便不会有大的突破与成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应当为将来自己在黑暗之中的微光而惊喜。百尺竿头的确能更近一步,始于足下的千里之行才是鸿光的星火之源。
未知的光芒是我们追寻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前进是我们始终的破雾之刃,我们并不以光芒为唯一目的,但我们期待着迷雾之后的金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