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是一场春风浩荡的“趋光行动 ”,这里的光从精神意义上说是照耀现实的梦想,成就未来的信念,引领成长的人格,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
翻开尘封的一页,林则徐、毛泽东等人的名字浮现在我的眼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之”,品德如绢绢细流,不染一尘。
林则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光 。
1838年的最后一天,林则徐在北京受命钦差大臣到广州收缴鸦片,堵塞鸦片走私进口的源头,他到达广州后 首先捉拿13行的头目伍绍荣问罪,此人以为钱可以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愿为国家效 ”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 ”。吴绍荣吓得不敢怠慢,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待人限期缴令的命令,仅用了18天,林则徐就迫使义律同意交出全部鸦片,林则徐禁烟能取得如此成效,固然与其气魄,智慧和邓妍珍等人的配合有关,而林则徐清正廉洁,其官风官德都是一个胜利的坚实基础。
林则徐时刻注意防微杜微,不为金钱所动,他的一生却如涓涓细流,勇追此光 不染一尘。孙中山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求知”之光。
孙中山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的学生一起去看望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做生活补贴,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都一起去看望孙中山,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粗略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三十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就问孙中山:“你连饭钱都不够 ,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送我的钱买的 ,还剩十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吃的, 不要把身体搞坏了 ”。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更重要呢 ”。
人贵有求知之光,求知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孙中山正凭借这种精神,求知不绰 ,却是涓涓细流,追求“求知”,之光不染一尘 。
毛泽东不独善其身,长则兼济天下的“谦逊”之光 。
毛泽东曾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范围那么广, 你再聪明,知道的不过是那么有心的一点点,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它不仅爱读书,而且还不搞特殊,团结群众 。
毛泽东一贯倡导并行“不做受寿”在他50岁,54岁,55岁时,他曾三次婉拒大家为她做寿,他总么说: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他们,为我祝寿,太不合情理,部队和群众粮食紧缺,搞庆祝活动,会造成浪费,脱离群众,还是节约点更好 。
尽管毛泽东不主张给自己做寿,可他却曾经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为以为“革命母亲夏娘娘”做寿,下娘娘在白色恐怖之下,为保护党的秘密机关,保护革命同志,曾三次被捕,受尽了折磨,后被营救出狱 。1948年10月9日,这一天是夏娘娘78岁生日,毛泽东在百忙之中到延安为夏娘娘祝寿,为夏娘娘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
毛泽东不以身份居高自傲, 虽然身为国家的领袖,拥有尊贵的地位 ,但他并未因此搞特殊化,而是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却是娟娟细流,追求“谦逊”之光,不染一尘。
因为追寻,光明 驱散黑暗, 理性终极迷信,文明战胜蒙昧, 因为追寻,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国家和民族从此走向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