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秋月永照中华
——谈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镌刻着太多太多的文化印记,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美好情感和回忆,书写了无数凄婉缠绵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故事。它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它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忧愁;它是“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的欢愉;它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寂……毫无疑问,古往今来,丰富的情感赋予了中秋深厚的中国情结,使中秋这类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节日理应被重视、继承与发扬。
然而,近些年来,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众多的“洋节”在中国都市甚至是乡村大行其道、风靡一时,商家、网络、媒体出于商业利益也推泼助澜、大肆宣传,大有取代中国传统节日之势!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的聚会”、“狂欢的盛宴”。现在,我们已经被“洋节”、“洋快餐”、“洋文化”团团包围。当我们身着洋装,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些洋快餐,听着西洋音乐,看着“好莱坞”大片时,我们也许正渐渐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异于“自废武功”斩断了发展的根基。
习总书记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去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诚然,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变革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守住“一方净土”,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与“血脉”,使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全人类的关注、尊重、传承和弘扬光大。这一历史重任也历史地落在了我们青年人乃至我们青年学生的身上。我们应当学习、传承、发扬和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消极、享乐、拜金的思想,吸收其有益成分,使中华文化得到世界的尊重和关注,而不是盲目崇拜、跟风、甚至是随波逐流,让中秋节这样的有着深刻中华文化印记的节日也许正在渐渐褪去历史光华被“洋节”同化甚至是消失。
不错,“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要继承与发扬中秋文化,摒弃西方文化的侵袭和蚕食任重道远。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方面需要借鉴与学习。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很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定为“国宝”。日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寺庙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他们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以便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城市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如生活习俗等被日本继承下来。只有像这样重视传统,而不将其视为现代化的对立面,才能古为今用,在发展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根。
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重在保护,更在发展。也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这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民众思想觉悟层面,国学正在成为我们民族“名片”并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七月七”中国情人节、“九九”重阳老人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等有着浓厚民族文化元素的节日正在国民心中复苏,中国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正在得到传承和光大。
月光普照,人间欢聚。品团圆月,享团圆情。“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我们应坚持继承和发扬传统,让月饼飘香,飘向大街小巷;让花灯闪亮,照亮角角落落。月下丹桂飘香,飘遍中华传统的殿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我们要用虔诚的心感受传统文化,用丰沛的热情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让茫茫秋月永照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