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名族一样传承上下五千年而不朽,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包容四方,更没有一种文化艺术能像中国书法一样形含道韵,风格多样。它,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精神底蕴。它以汉字为载体,以时代精神为轮廓,挥手纵横间书写中华之根的魅力。
中国书法,源于商周,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终成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纵观历代之书法,我们可以透过深厚的墨迹去感悟那千年前的意蕴。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已有书法的雏形。甲骨文以图状物,虽笔法繁多,但横转回钩间自有一股天地造化之美,这便是殷商的晨曦之意。周之金文质朴凝重,浑厚雄健,显示周王朝雄强蓬勃的时代风貌。秦汉之篆隶,前者上密下疏,沉着舒展;后者承前者之形,却变前者之意,以多处顿笔起伏间流露出生命的韵律。后则有东晋二王之行书、草书,影响深远。到了唐代,中国书法也随着盛唐发展到最高峰,楷书名家辈出。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浑厚朴茂,富有阳刚之美。此时的唐文化兼容并包、气度恢宏,表现出唐人健康丰满的文化心态与豪放丰华的艺术情怀。而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在形式、美感上更加自由通俗。中国书法的发展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再由篆分化为隶、楷、行、草各种形体,成为了记录时代发展的史书。
宗白先生说:“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生命张力,成为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作品具有传递真善美的社会功能。人们在欣赏书法艺术中得到美的愉悦,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书法的理想境界便是和谐,笔画间的应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天人合一之意。《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均衡,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黄庭坚《黄州寒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大小参错,牝牡相衍,彼此渲染。中华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千年的传承,也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更是放飞中华文化的翅膀,笔墨纵横间神采飞扬,飞龙走凤间体现人生。而中华文化,也应以中国书法为根基,感应时代的脉搏,激发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