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明眸
清晨的微光穿过繁茂的树林,从一片片叶子之间的缝隙间投射下来,映照在泥地上,空气中氤氲着丝丝缕缕的泥香。林间时不时响起一两阵鸟鸣,清脆的音符在枝条的五线谱上跳跃,余韵悠长。
一阵轻轻踏过枯叶的沙沙声与鸟鸣声应和着,随之一个人影穿梭在林间。他头上歪戴着一个布帽,上面还沾有点点泥星,背上背着个大背篓,里面已装了一些野草。他的胡须业已发白,脸上纵横的“沟壑”也勾勒出了他的年龄和所受的劳累。可他的眼睛——那是一双多么澄澈的眼睛——闪烁出点点的光芒与清晨的微光交相辉映。他踩着晨晖与枯叶在林中徐徐前行,四下里搜寻着目标。
突然,他急步走向一棵树下,“咻”的一下蹲下身子,聚精会神地端详着眼前的一株野草。不一会儿,一串爽朗的笑声在林间“爆”了出来,旋即却是一阵干枯的咳嗽。“咳咳……咳咳咳,哈哈哈……咳咳,”老人眼中的光芒已四散开来,“没错了,就是它了!”他脸上的层层皱痕都藏不住此时的欣喜了。他放下背篓,小心翼翼地把刚刚收获的至宝放了进去,然后慢慢地站起身,携着一份“新鲜出炉”的喜悦,漫步向前。
他在乡邻的眼中是“妙手郎中”,在朝中王公的眼中是已然辞官的“前太医”,在后人的眼中他被尊称为一代“药圣”。但在当时的大明王朝,他也只是万千百姓中的一芥小民。
他,李时珍,一个震古烁今的名字。
踏在乡间的石板路上,他的背篓中已经收获满满。
金黄的余晖已经铺在了小村上下,融化着万家炊烟。他默默地走过泛着碧波的翠湖,穿过绝巘怪柏的竹林,走入郁郁青青的山麓,行至一座古香的祠堂——这是他行医问诊的医所,也是他的“战场”——他正深陷在医学史上最宏大的一场战争之中:和几乎所有著书立说的医药学家,和所有的不知名、没有姓的百草药引,“开战”!他要以一己之力,毕三十年之功于一书,只愿为芸芸众生奉献一生!
从此,他的目光与灯光、“星光”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过而立便被举荐做皇家太医的李时珍,似乎在数年的御医生活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立志学医这宏愿的归处。他的脚步已在太医院的药房门前留下了一道道印痕,每一夜晚的挑灯夜读,执笔勤书,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他的目光似乎要更加明亮。
即使在深宫皇阙中度日,他仍然听到了一个经久不灭的亦真亦幻的声音,那是一阵阵惨淡的哀怨,一声声痛苦的呻吟;那是天下百姓受病痛折磨,却无药可医、无方可用的呻吟和悲叹。他们用意志和奢望来支撑着,在内心深处期盼着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手捧药方,光芒万丈!
于是,李时珍毅然告别皇宫之中丹炉上升腾的烟火,循着那声音,循着那光芒,回到那个质朴小村,回到他初心萌芽的圣地。不用在宫中养尊处优,只需在一座古祠“断齑画粥”;不用在宫中对王公贵族嘘寒问暖,低眉顺眼,只需在僻远乡间立一字号,为农夫、织妇把脉问诊。
每每有病人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地探进他的医堂,他摇摇手,轻声呼唤,引着病人入座。他亲切的眉宇所散发出的温和平复了病人紧张恐慌的心,他青筋满布的手,修长而又温暖,轻轻把住病人的脉搏,细腻入微地望闻问切,过滤出本无药可医的疑难杂症。接下来,切切的叮咛,温润如玉;凝练的药方,“弹无虚发”。
每一个病人对健康的呼唤缭绕耳畔,也在他的心中植下了一粒种子,他知道,这种子,终将是一颗悬壶以济世的种子,一颗春风暖杏林的种子。
当清晨刚刚唤醒万物生灵,他背着一个背篓,踏着石板路,翻越层层高山,涉过湾湾河溪,一次又一次踏上寻草问药的道路;当黄昏呼唤着每一个劳作的人归家,他点上一盏小灯,点亮他眼中的光芒,对日间零碎的收获进行分类,记载......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修书,是他的信念。这信念,藏在他脸上深深的皱痕里,藏在他几近背烂的竹篓里,藏在他夜晚点起的小灯里,藏在他眼中散射的光芒里。这信念,经三十年岁月的冲刷,坚如磐石,安如泰山,强如利剑。
这股信念在升腾!攀上奇石峭壁,钻入深山洞穴,俯过林泉山涧。野草割破手指,小伤而已,不足挂齿;不慎摔跤跌倒,拍拍尘土,继续赶路;口渴难耐,饥肠辘辘,却只能把苦咽在肚里充饥,任汗淌进嘴里止渴。
千万里跋涉,三十年“寻芳”,浇铸了一颗热血沸腾的心,折射出了一道五彩斑斓的虹。
阅书八百,易稿三遍,终于,在古稀之年,他完成了这样一部奇书:概览上下1892种药物,全书近190万字,解疑难于一书,集百草于一役,不可不谓浩如烟海,功高盖世。
一部医学巨献,几乎耗费了他所有的元气,同时也闪耀着奇异的光芒。
公元1593年,一代“药圣”,国之医者,李时珍去世。他给后人留下的,绝不止于一部《本草纲目》。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生命配制的药方、守卫苍生健康的信念,已在天地间升华成了一缕“仙气”,恩泽世人,光耀千秋。他那双修长而温暖的手,穿越时空的长河,把住了世人的脉息。他坚定“铿锵”的脚步,在历史的洪流中不疾不徐,漫步向前,追寻着他的理想,他的信念。这信念,正如他的眼眸,散发出了澄澈的光芒。这光,有着极美丽的颜色,在乾坤之间,酝酿“芬芳”,星耀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