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层叠的叶隙洒下,斑驳地落在地上。风从叶上拂过,树叶交替摆动,摆弄阳光。光与影的交替转化如同钢琴上的黑白琴键,相互交织。
光是什么?是那一缕缕无色而又温暖的光芒、是那一颗颗饱含生机与希望的种子、是仰视世间万物的霜白、是照耀现实的梦想、是成就未来的希望、是影的缔造者,是点燃、是发现、是唤醒、是胜利、是自由、是温暖和明亮、是一切美好事物所持有的虔敬和深情。
那影呢?影是黑夜的使者、是仰视苍生的水墨、是淡淡凄冷的少年、是在强硬的光照下,映出你所畏惧的一切、是被人丢弃的玫瑰、是淋雨躲在车底的小黑猫。
光与影相生相伴。老舍曾写道:“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不论是物、是人,亦或是整个社会。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才会显得更加美丽。甚至,可以说正是有影的衬托,光才更加耀眼。
若有影的衬托,物才更能打动人心。
苏子有诗言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且妨吟啸且徐行。”本是游玩山野的日子,却下起了小雨,这大抵就如影般,使人不惬意,但正是有了这雨的阴影,苏子吟啸徐行的光,便也跃然于纸上。光与影的奥秘,更体现于深夜的星空。若亮如白昼,没有如浓墨般的影作为底色,又怎能仰望满天繁星。
于物而言,若没有雨的阴影,何见得苏子的胸襟;若没有黑夜,何见得星空之美丽。正是因为有影的衬托,光才能更加耀眼。
若有影的衬托,人才能更加奋进。
《风雨哈佛路》中的小女孩,从小就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渴望书本的慰藉、知识的甘泉。但她只能在柜盖上、在拥挤的车厢里学习。对于环境、家庭带来的巨大阴影,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努力驱散阴影。她的光明,正是源于她见过的、想要尽一切努力逃离的阴影。有古语言:“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努力抛弃对影子的偏见,怀着“即使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的信念,不屈地追逐着光。
于人而言,若没有影驱赶着前进,何能看见那朵在黑暗中开出的花,由毅力与不屈孕育出的、绝代风华的花。正是因为有影的衬托,光才能更加耀眼。
若有影的衬托,社会才能更繁荣昌盛。
纪伯伦曾说:“当阴影消逝,驻留的光将成为另一道光的阴影。”就如朝代更换世事变迁,当年秦汉之时的兴盛,早已湮灭于茫茫的历史云雾。时代洪流中,朝代兴,则如光明,闪耀生辉;朝代亡,则如阴影,黯淡无光。但若无光与影的交织、兴亡交叠,历史的车轮便会停滞不前。王湾曾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旧之陨落,才有新之重生与变革。
与社会而言,若没有一个朝代的衰落,就无法看到新朝代的繁华。正是因为有影的衬托,光才更加耀眼。
苦难有多深,人的荣光就有多高远。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没有风平浪静的无边大海,没有鲜花满道、桂冠加冕。人们在更多的时候总在抱怨命运的不公、人生的不顺、天公的不作美,殊不知,经历过风雨之后,骄傲地迎着阳光的花朵上的露水,并不是心酸的眼泪,而是风雨给予的最美的嘉奖。
追寻古往今来的名人志士,他们总有那么一段寂寞难耐的时光,充满荆棘与辛酸,有的付鲜血之东流,或生活在黑暗的影子里,而又总有那么一刻,他们站在了人生巅峰,可谓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越王的影子是寂寞的,可没有卧薪尝胆的日子,又怎会得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结果。司马迁的影子是寂寞的,可他化屈辱为力量,创就了《史记》伟绩。即使背负着寂寞的影子一路走来,但他们的信念支撑到了终点。历史的车轮同样在寂寞与辉煌的映衬下滚滚向前。蓦然回首,通向光明的道路崎岖颠簸,而需要的便是坚强的意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同样很寂寞,红军走过的路,在毛主席的笔下已挥斥方遒。这段血和泪的史实背后,是一轮喷薄欲出的红太阳。这漫漫长途的艰辛是无法想象的,这份异样的“寂寞”终于迎来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结果。我们了悟,寂寞的影子只为强者所生。而影子的背后,是我们无限盼望与崇敬的辉煌。
有光便有影,有影亦有光。人生就如同一篇小说,没有不在阴影里度过一段时光的,爱与恨的交错、笑与泪的相衬,纵然结局平淡如水,亦能留下难以磨灭的画面。那闻名于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正是因为有光与影的交替,才成就了那跨越了百年的神秘。那似飞翔于空中的胜利女神与那断臂的维纳斯,不正是因为恰到好处的缺损才得以千百年地散发着永不暗去的光辉。
培根说:“一切幸运,并非不暗含哀伤。一切的厄运也并非不暗藏希望。”人生或如一幅地图,没有光与暗的交替变化,怎么留下刻苦铭心的景象?确实,只有光在影中时,光才显得更加明亮;只有在无光中时,更黑的更加分明。我由影联想到了光,感受着光与影的交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