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永远的光亮
绵竹职中 高2021级5班 殷梓涵 指导老师:王祖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千百年前,孟子就生与义做出了他的取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对信仰的坚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对于家国的许诺。面对熙熙攘攘的世界,先贤们从容地、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死生于他们都不再那么重要,只因内在的信仰让他们总是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信仰带领人成就自我。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风尘仆仆、舟车劳顿,即使为人讥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也从未放弃自己心中的信仰。“天下溺,援之以道。”即使理想时代一去不复返,然而“道”在心中,千古不灭,无法恢复天下正统,那就退而著书立说,万世师表培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以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千百年。
修史,乃是司马家延续不变的理想,敬畏自己所写下的每一个字、记录的每一段历史,司马迁始终铭记父亲的教导。历经了非人的折磨与侮辱,死,也许是一了百了的方法,可《太史公书》未完,此时结束生命不过是轻于鸿毛。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是“成一家之言”的信仰,支撑着他最后走过黑暗,穷其一生终成就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一生的心血都凝聚在《史记》中,也正是这部史书让他能够以不死明志,穿过人生的重重考验,他的作品
让千百年后的我们知道华夏儿女缘起何处,脚步迈向何方;他的人生品格让我们知道信仰之可敬。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进可朝堂论事,退可东坡耕耘,苏轼是多少中华儿女心中当之无愧的人生导师,不只为他飘逸疏阔的作品,更为他一生的豁达磊落。宦海浮沉,抹不去子瞻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又何拘于朝堂还是地方,所以他走得再远,他总能留下惠国惠民的举措。幼时苏轼即以苑滂为榜样,立志做一个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的人,而后步入仕途,一生因为朋党之争被卷入各种政治漩涡中,他都不曾移志依附他人。苏轼一生信仰不改,一贬再贬也不改赤子之心,心如明月,朗朗无垢,绝不蒙尘。他守住了内心的信仰,也守住了文人的风骨。
中华民族如何立于世界之林千百年不倒?我想当我们翻越书籍的时候就能找到答案。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何曾少过如孔子、如司马迁、苏轼这样的人,在社会动荡时,在人生遭遇大苦难时,在理想受挫时,是深植于心的信仰让他们于浮华混乱中看清本质,看清自己的内心的本质;是信仰让他们忍受住苦难,忍受住身体以及精神上的苦难;是信仰让他们终成不朽,在岁月的场合中历久弥新。先贤们肉体虽逝,但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人。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心中的道义心中的信仰可九死不悔,也可以不死殉道。因为有信仰,所以千难万险也阻碍不了前进的脚步。
信仰如九天之上的明月,让人即使脚踏泥地,也能仰望星空。即使乌云片刻遮挡,心中的明月依旧照耀千古,引领人们不懈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