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烟火,人间光亮
绵阳南山中学高二2班 陈雨航
指导老师:胡继江
在外求学四年有余,我总是时时想起故乡。
迎面的风夹杂着微微的寒意,带着冰冷的气息面无表情地穿过汹涌的人群,远方的山峦在蒙蒙的白雾中若隐若现。树木如同沉默寡言的老人静静站立着,互相掂量着彼此的心事,连风穿过的声音,也多了几分冬的厚重。我就站在窗前,歪着头看杯子里的腾腾热气,不急不慢地往上飘,心里默想着:哦,冬天来了。
冬天啊,大抵是一个让人馋的季节。不知为什么,许是寒冷刺激了人的味觉?在漫天的寒风之中,关于食物的温暖记忆自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馋,就成了我的冬天的印象。提到馋,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梁实秋先生的《馋》:“人之犯馋,是在饱暧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虱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虽然有些夸张,但食物总是要在时间的沉淀之下才显得更加美味。
我首先想到了煎饼。宋代庞元英《文昌杂灵》有:“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校牙饧、人日则有煎饼,上元则有丝笼……”中江的煎饼摊随处可见。将面皮烤至半酥,外表酥脆,内部却不失韧性,刚洗净的生菜还挂着点点水珠。然后把鸡柳在锅上摊开,炸至金黄透亮,用刀切开来,一丝一丝的,嫩滑新鲜,冒着丝丝的热气,老远都能闻到鲜嫩鸡肉的香味。鸡蛋在铁板上,滋滋作响,不住地微微颤抖着。上好的牛排肉摆得工工整整,颜色渐渐变深。老板生意火爆,一边做着煎饼,一边笑着招呼客人。当一个热乎乎的煎饼送至我手中时,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大口。面皮薄而不失弹性,外层生菜爽脆可口,接着是鸡柳,鲜滑肥美,肉质上等,被牙齿分开后,爽嫩丝滑的口感,恰好让人唇齿留香,裹着厚厚椒汁的牛排和滑嫩的煎蛋又被送入口中,浓郁的胡椒酱配上鸡蛋的清香,简直无与伦比。
不过总是难以吃到,离开故乡时,会想到买一个煎饼杀杀馋,不过摊位边的人真多,每每总是做罢。大约这一点小小的遗憾,也是故乡馈赠的礼物,让我时时想起,时时惦念。
天气再冷一点儿,寿司店又要有络绎不绝的人群了,寿司亦作“鮨”,最早出现在中国词曲《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这样看来,寿司跟鱼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尤其深冬季节,所有鱼类抵抗寒冬,周身积蓄起一层厚厚的鱼脂,更显肥美。回忆起那些美美丽丽、干干净净的寿司,口水又情不自禁地要流下来了。它们安静地躺卧着,在灯光下微微闪烁着清朗的光泽。简约到极致,深邃到极致。入口后,从最外层干而有嚼劲的海苔卷开始层层入内,饱满香甜的珍珠糯米缓缓四散,仿佛犹带生猛活力,新鲜甘美的生鱼裹着一层芥茉的辛辣扑入口内,清新微酸,鲜嫩肥美的蟹肉配着爽脆清香的黄瓜块让人回味无穷。画龙点睛般巧妙扮演着提味提鲜功能的山葵、姜、葱等调味料,逐渐交织成清鲜、肥腴、软嫩、香滑、微酸、甜美、沁凉、辛辣……种种香似对立冲突,却又彼此和谐共鸣的滋味口感,在舌齿间相互激荡交欢。只恨笔拙,写不出那种 世间少有的美味。
我不在故乡的时候,常常站在楼上,向着远方眺望,渴求在视野的尽头看见一点故乡的影子。故乡的食物总是寄托了些许乡愁的。比如在难过时总会想起八宝油糕来,在炎热的时候会想起冰镇柚子汁。又比如说,在寒冷的时候想起气功鱼。
中江的气功鱼,除去鲜香之外便是麻辣了。一口大大的锅,黑得发亮。只见得这么一篮子的鱼,就这秘制的香辣酱拌好,霎时间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这时候在座的客人都站起来,远离桌子几步,这是为了防止在气功鱼烹饪的过程中被过于辛辣的烟呛到。只见师傅不慌不忙将盆子一斜,那一盆子鲜鱼便慢慢滑入锅内,一刹那大滴的油噼里啪啦炸起,在锅内四散飞溅,与此同时扩散开来的,还有挥之不去的麻辣气息。锅底冒着气泡,几十条鱼重重叠叠,滋滋作响,酱汁显得鲜红透亮。用一个草帽似的东西往上一盖,一切声音忽然消失了,只剩下麻辣的鲜香在空中悠悠飘荡。客人舔了舔嘴唇,咽了咽唾沫,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动了。过一会儿,把草帽一掀,热浪和白气如同猛兽,打开了笼子,一个劲往外窜,瞬间弥漫在了空气中。抓起筷子费力夹起一条鱼,蘸着香油放嘴里一尝。鱼肉质鲜美,蕴含着河中生命的灵气,丝滑软嫩,轻咬一口骨肉分离,实在妙不可言。忽然嘴中荡起一股麻辣,辛辣刺激了舌头,和着肥美的鱼肉,在口中融合又分离。周围想起客人砸口水的嘶嘶声。这一筷子下肚,浑身都暖和了起来。虽说辣得大汗淋漓,却仍忍不住一边发出嘶嘶的声音,一边伸手去夹下一条鱼。
气功鱼要想做好,需要将鱼用麻辣酱腌制很久。腌鱼师傅的手常年被辣椒酱染成红色。正是时间的沉淀,才让一切美味的等待变得更有意义。与故乡的见面,便在这时间的沉淀中显得愈发珍贵,愈发美好。
杀杀馋吧,包子是不错的选择。《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馒头之有馅者,北人谓之包子。”在我看来,包子的馅即灵魂。清晨朦朦胧胧的雾气慵懒地悬浮在冰冷的空气中,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们在微微的寒风中搓着手,哈着气,眼睛却不住地望着竹编的大蒸笼,缕缕热乎乎的白气不住地从缝隙中钻出,向上,向上……当老板一下子掀开蒸笼的盖子,一大团热气争先恐后地涌出。伴随着面皮的丝丝甜意,在空中久久回荡。再往下看时,只见数十个中等大小的包子规规矩矩地卧在蒸笼中,白胖胖的,饱满圆润外表来看的确是没有什么区别,但要论馅,可就大有讲究了。灌汤包子的馅儿不过是普通的猪肉韭菜,但因为加入的高汤而与众不同。冬瓜,猪骨,白萝卜炖作一锅,白绿色的葱花作为点缀,在热气升腾之中,一大锅子汤咕噜咕噜的,可以看见点点油光。轻咬一口一层极薄极薄的面皮,轻触即破,热乎乎的香浓高汤伴着鸡肉的鲜香,顺势流入口中,纯正浓郁,入口油而不腻。由爆火烧制的肉馅香软可口,与韭菜独有的淡淡清香配合得天衣无缝。三鲜包子的虾泥更是天下一绝!刚吃时,只能感受到虾肉清新的口感,当松软劲道的面皮分散开来,再细细咀嚼几下,一股海鲜独有的鲜香便从唇齿间溢出。饱满的玉米粒鲜嫩多汁,糯软的虾泥又滑又嫩,在舌尖飞速冲荡,带给人极致的味觉享受。生煎包的外皮炸至金黄透亮,闪着淡淡的光泽,咬一口,发出吱的一声脆响,油光发亮的菜馅不疾不徐送入口中,顿时满口香甜。一个下肚,精神也为之一振。
记得在临行前,朋友的爸妈总会给他打包几个包子,在雾气蒙蒙的清晨,他提着包子豆浆与父母告别。车站旁的树沉默不语,静静凝结在冬日的早晨里。
“路上饿了吃,暖暖身子。”
不知什么时候,这样一种简单的仪式,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暖乎乎的包子,带着父母的牵挂,也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随我们一起去到很远很远。
不知不觉间又一个冬天来临。中江这样一座小城,在冬日特有的蒙蒙雾气中显得更加安宁祥和,只是静静睡着。在这里的温暖记忆,倒也不会散去。有故乡,有美食,冬天也不觉寒冷。每每遭遇人生之冬,人们也总愿意回到故乡,和家人们谈一谈心,尝一尝故乡的美食。这些食物虽然平凡简单,但却总能给人以慰藉,让人心里也渐渐有了勇气。我想,这故乡的烟火便是人间的光亮了,未来的路便在这光亮之中静静延伸,纵然岁月漫长,回首总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