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之志是永远的光亮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国共产党立可为之志,经百年沧桑,应可为时代。在新的时代征程上,我们应该立可为之志。
202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他不仅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色文化渗透于每个人的心中。《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等歌曲,周恩来、钱学森等老一辈人的事迹无一不彰显着中国文化。历史给予的文化滋养,为正值青春的我们打下基石。
立可为之志,追溯历史,踏着前人的足迹,与国家共生死。上个世纪,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为了唤醒这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民族,无数人踏上了探索之旅,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那条救国救民的道路。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在《红楼钟声》中,有这样一句话:“《新青年》的呐喊,就是躁动于母腹之中新生婴儿自由的歌唱。”当年,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进行了庄严的宣誓,立下了展望中国命运的宏图之志:“为了中华国富民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奋斗终生!”这不仅是救亡图存的呐喊,更是民族复兴的开端。
立可为之志,应结合当下,开拓未知,共存时代。追求理想的道义。黄秀文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党的理想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也正是 黄秀文心中有“义”的干劲,才有了她面对扶贫攻坚的果敢,“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才有了她与朋友交流时的铮铮誓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才有了她驻村的日记里的破釜沉舟,“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奠而后发”,立志胜于言语。这是追求理想的锁钥。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见证者他躬亲实践,与百姓一起“暮雪朝霜,毋改英雄义气”的匆匆脚步;历经40年风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仍言犹在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个。更是教导我们“一次行动胜过一次纲领”。立志与实践共存。
生活在这个复兴的时代,有人选择在平凡的日子里与“不凡”为友,也有人选择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躺平”。“啃老族”“寄生虫”“御宅族”等网络新词揭示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新时代带给了我们岁月静好,但这从来都不是无志向的借口。
青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莫言今朝精卫少,且邀他日看海平。
身处可为之境,共担复兴大业。立可为之志,当有为之人,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