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账号孔子不好打,用李白的打呗!”我看见冰冷屏幕里身披艳色铠甲,面目狰狞的游戏角色,猛地一惊,心寒半度。夫子,万事师表,孔子,游戏账号?这,是我们印象中那位“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至圣先师,天之木铎吗?
印象中的孔子总是在追寻。他在寻什么,怎么寻,为何寻?我仿佛看见一位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帽,手执竹卷的书生。他于战乱纷争中孕化出了一个念头,一个遥远的于当世无人敢想的念头——寻一个社会,一个天下归仁的大同之邦。那里的人行着前朝高雅恭敬的礼仪,朝廷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家家户户门户敞开,邻里乡亲互相帮衬……一朵泥泞中圣洁的莲,总想把“仁”之籽洒向人间。可惜,花甲老人回鲁国之时,却只能泪流满面,痛苦而委屈。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口中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的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古水枯竭,时代变了,和平代替战争,文明压制暴乱。他那承载千年的心愿,如今也已在一个叫中国的地方,实现了!
春秋纷乱,中原涿鹿。自视甚高隐于乡间的文人不少,自诩不屑永逸于山的才子很多。然,一个年过半百,背井离乡的老人,爬雪山过草地,“神似大人物,貌似丧家犬”。隳三都,削三桓,只为改变那个苛政猛于虎,战乱不聊生的世道。以仁为本,杀身成仁。仁仁仁,可他只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儒家人。这本应多么激励生于盛世的我们啊 。每当回忆起这华夏大地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儒家记忆,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无法表达自己战栗的感受。生于盛世,当不负盛世,不负先人。
有人不解:寻了一辈子,孔子是圣也是人,游说14年流离14年,弟子死伤,妻离子散,只为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梦。行程万里,初心如一。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是什么,在照亮着他前方的路呢?
“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却无法领会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为了寻找他的梦想,夫子从三十而立,到七十不逾,坚守初心,执着问道。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热爱;周游列国14年,推崇周礼去陈出新,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毅;不求名利,但寻伯乐,有“道不同,不相谋”的正直;办私家学堂,鼓励百姓出仕青年入世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宽容与万世师表的担当!博爱天下,为天下而存,不为世事动容,不为疾苦寒心。孔子的道,不在幻境,不为雍华,他的道,在人间。读他的故事,我渐渐对信念与光明有了概念。对我们来说,或许,很多追寻的结果根本不是光;或许,此后如竟没有了光;或许,世界甚至从未产生过所谓的光,但至少对于漫长人类文明中流星一瞬的一环来说,自己,就是光,追寻,就是光亮。
回过头来,正如文章开头提出的“滥用历史人物”的现象,在科技与人文的发展进程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一直面临着极具戏剧化的挑战。难道盛极一时的大司寇,当真要永远地离开我们吗?那盏延续千年的民族之灯快要灯枯油尽了吗?
风雪再肆意,素雅淳朴的孔子学院都烧着一把永不熄灭的火。墨渊点染,缱绻古籍。白发披肩,萦绕一身圣洁布衣,老人手卷《鲁春秋》散落,仰头而眠,似一个时代的落幕。
然,先人已去,精神长存。你也不必感到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也不必为孔子感到惋惜,随他仙风道骨北山翁,万卷经书著胸中地逍遥快活去吧。历史巨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永不停息,非主流的杂草总会被浪潮湮没。
当年那位追梦的孔夫子,从未离开过这片感人的土地。他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他的担当,他的笃行,一直鼓励着与他同根同源的华夏儿女。如今,国人身处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危险与机遇一同被孕育,这不正是当年孔子在列国周游时的处境吗?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如今的中国俨然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啊!而追根溯源,像孔夫子这样的儒德文化功不可没。
命运早已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你看,那身穿上交校服的师生,怀揣着建设大西北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梦想,将“西迁精神”传播于大江南北;扶贫干部黄文秀,把青春与生命献给了祖国,只为“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那一批批涌入国之后浪的青年医生,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心,将医者仁心融入于民族的骨髓之中,感动万家……我们在追寻,我们在前进,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点点光,继而成为一盏盏灯,以一盏传万盏终至万灯皆明,摧残着曾经的黑暗。光,从未远去。
追寻,孔子用一生在追寻,人类文明也值得被我们追寻。文化的薪火相传从不是有形的力量可以毁灭的。追寻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机遇又充满希望,积极盛大且热血难凉。人人都趋光,殊不知,身于人海的我们,才是真正的光源。而,只要追寻不死,光就不会灭,人类的文明也就永远不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