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未尽,余响千年
九.十二班 王辰霄
曾羡千年间风花雪月,“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的风流;曾读千年间庙堂江湖,终归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快意;曾悲千年间英雄末路,“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壮。而今仍愿千年世事,犹有余响。
还记得当年游冠长安城,名绝京兆。自那起,千年的光与信仰,千年的风华世事,便贯彻华夏大地。
那光是何?从今溯源至炎黄,华夏族人心中的尊严与自信;从燕赵通并州,相隔千里仍如乡邻的凝聚与认同,此之谓光,谓风华。
风华者,谓光作骨。
乱世纷飞中,王懿荣自杀殉国,在他发现甲骨文的半年中,在已沦陷的京城内,以三度誓词、三条道路走向灭绝。那口灰褐色的钻井。此刻这里非常平静,没有惊叫,没有告别,没有哭泣。一个文明古国首都沦陷的最高祭奠仪式,完成在这个平静的井台边。带着祖先的问卜声,为祖先留下的大地问一次卜。一问几千年,一卜几万里。
福兮?祸兮?凶耶?吉耶?其间荣辱祸福,岂能简单论定。我认为,王懿荣是中华的光,是千年风华未尽的标志。他研究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铿锵的金石;他研究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的龙骨。
再往上追去,当南宋亡于崖山时,文天祥被俘。敌军官兵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绝不投降。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认识到,这个人的心中有种东西在支持着他,这种东西叫做道义。虽然受尽折磨,但文天祥始终坚持着他的信念,他向忽必烈求得一死,去追随那个他忠于一生的南宋。“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内心的写照,文天祥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所有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整个国家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他至死坚持的道义,以遗书的方式留了下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己无愧。”他终于无愧于南宋,无愧于中华传颂千年的风骨。
只要有人,中华便不算陨落。
自有史,又抑或无史,中华出了多少龙骨,又遭到多少欺侮外侵。试问,又有哪一个真正打败了堂堂中华?没有,从未有过。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不懂中国人的千年风华,那谓之光的骨。几千年来,无论怎样的困难,怎样的绝境又或是怎样的强敌,从未有人真正的征服过我们,历经千年,从来如此。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坚忍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潜力,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坚强、勇敢、自强不息。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这便是中华的光。
风华未尽,中华的光便从未陨灭。余响千年,中华的魂便从未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