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初中组 0 袁靖皓 高丽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时间:2021-11-27 点击量:261 推荐量:0 评论数:
				

点亮心烛

点亮心烛 建安四年,六月。 于新在行军队伍中,低着头,自顾自走着。心中所念,仍是家中已近古稀之年的垂暮老母。他的父亲是李傕手下一名低级军官,平生碌碌无为,没什么志向,只求于新母子平安度过此生,而他自己,却在几年前西凉军阀的内部争斗中被杀,而于新同母亲也举家搬迁到了袁绍治下的冀州。几个月前,袁军准备南下,同曹操在官渡决一死战,他也随之入伍,成为讨曹队伍中的一员。近几日,于新一直绷着脸,身侧的战友问其缘由,他也不开口,只一直叹着气。军队在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上行进着,前后两军的队伍都拉得很长,本就被命令断后的于新走得越来越慢,和几个负伤的士兵一起,逐渐脱离了大部队。他回望身后,一阵风裹挟着热浪和沙粒,吹入于新眼中,他有些不适,用手揉揉眼睛,由于沙粒吹入而逐渐模糊的眸子中呈现的,似乎是他离家前那晚不舍却沉静的母亲。 “儿啊,娘不好拦你,但望你记住一句话: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支蜡烛,不管那团烛光意味着什么,只要它不灭,你的魂就还在。”那晚,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于新不明白那番话的意思,也不明白没读过书的母亲为何会突兀地冒出几句听起来极高深的话。总之,母亲在他包裹里,放了一根崭新的蜡烛。而那根被于新视作母亲象征的蜡烛却在几日前的一次例行检查中以安全问题为由被没收,虽然于新知道这么做并没什么问题,但他心中仍有些不平和伤心。他不知道,母亲那晚对他说的,是父亲战死沙场前从洛阳寄来的最后一封家信中的词句。但于新这几天却清晰感到,自己似乎真如母亲所说一般,心中似有一支蜡烛,烛光忽明,忽暗。 “后面的,快点!”前军将领的催促声传来,于新略定定心神,小跑着赶上队伍,身后天边,残阳如血。 建安五年,二月。 于新入伍已经半年多了,期间发生了让文化水平有限且没什么政治头脑的他困惑不已的事情。比如今天,他便听到主帅颜良在给他们念诵什么,他听不太懂,只知道这好像是主公手下一位名叫陈琳的官吏所作,说是什么对此战颇有益处,而于新完全不明白这一通东西能对战争的结果带来什么影响,但这半年多的军旅生涯让他学会了一个词——服从,绝对的服从。于是他便静下心来,听颜良用他低沉的嗓音一点点念完。 不过几十个弹指,颜良便把那篇檄文念完,然后顿了顿,用他极具威严的的声音说道:“只要我们胜了此仗,便能前去许都,迎回天子,到洛阳去,略加修缮布置,便可改朝换代,待那时,各位人人可封爵,赏地!”趁士兵反应的间隙,颜良向上伸出坚实的右臂,又大喊道:“功名利禄马前取,封狼居胥万户侯!” 士兵们也彻底被感染了,纷纷随他呐喊起来:“封狼居胥万户侯!”在这一片欢呼声中,于新却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听到洛阳之名时,他心中便已立下了誓:他于新,此生无论如何都要进一次洛阳城,不为金银珠宝,不求荣华富贵,只为好好拜祭一次已故的父亲,父亲尸骨虽已堙灭在战火中,但只要进一次城,向天,拜几拜,上几支香,便满足了。想到此,于新深深叹了口气,“不知这战乱年代,有多少像我父亲一样的人……”他小声自言自语。随即,他深深吸了口气,合拢双眼。他似乎感到自己心中的烛光,犹如烈日的阳光一般闪耀,而他心中有些话想一吐为快,却不知同谁说,何时说,从哪说起。 于新忽然感到心头似乎没来由的一跳,猛转过头,却只见曹军大营外的几架霹雳车和袁军营帐,二者似乎连在一起,与火色的天相映衬,在他眼中,仿佛成了洛阳城的剪影。 几天后,颜良率兵攻打曹军,于新也在队伍中。行军一天,当颜良在傍晚命令全军安营扎寨时,全军将士已经疲惫不堪,于新当然也不例外。但他心中,似乎却有些不祥的预感。 第二天一早,颜良便命令全军严阵以待,静等敌军来攻。可没想到,敌方的两位主帅竟如此骁勇,以至在无人能准确判断形势的情况下,竟已指挥军队列阵完毕,冲杀过来。而他们最为信服的主帅颜良竟来不及反应,仅几个弹指间,便被斩杀。失去主帅的乱军顿时作鸟兽散,如垮塌的堤坝般,向后拥去。可又一次使将士们大跌眼镜的是,胡车儿的军队也早已设好埋伏,那些铁骑,竟比他们先前遭遇的还要勇猛善战——胡车儿是近才随张绣归降的将领,不立些战功,又如何取信于曹操?总之,残兵们又一次被冲散,而于新却借一个机会,逃了出来。他在经历那一场屠杀后,顿时心灰意冷,希望就此离开血腥残暴的战场。他于是左冲右撞地朝一片森林跑去,嘴中不住念叨着:“洛阳,洛阳!”随后,他的背影消失在一片密林中。但他,仍在敌军看不见的林子里独行着,数个时辰,没有停歇。于新此时方才理解母亲那番话的意味,只要有奋斗的信念,即便身在这纷乱的战火中,也有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希望和目标!于新在这几个时辰里,一直没有回过头,也顾不上回头。他不知道,密林外此时,碧空如洗。 魏建安二十三年,一月 一个叫于明的小商人来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士兵检查过他的名剌,又用长矛捅捅背后马车上的货物,确保没藏着人,这一套流程进行完,便放行了。于明在城内转了约莫一刻钟,随便找了一座被董卓焚烧后尚未重建的府邸,摆好祭祀用品,心中默念:“父亲,您生前让我做的,儿子做到了!”随后,他开始一丝不苟祭拜起他的祖父,和父亲。是的,他们于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生在这战火纷飞,群雄并起的时代,朝不保夕,也不动摇。于新的父亲希望儿子好好生活,于新希望再到洛阳,祭拜父亲,告慰他在天之灵,而于明,则希望把父亲生前嘱咐的事,做成。他们三代人的信念和坚持,分别在每个人的心中,化作一支明烛。那蜡烛如《山海经》中的烛龙一般,照亮心中幽暗,只要点亮,便永不灭,无论多艰难,只要那烛光还在,就有希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为之奋斗。 于明认真地进行完整个祭祀仪式的流程,抬头望望天,那冬日暖阳,如幻术一般,照进他心田,让他感到无限温暖,于明心中的烛光,也似乎受了那光的感召,忽然闪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