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台灯下翻开的《朝花夕拾》,在暗夜里映射出“火光”。我仿佛一抬头,看到了窗边的鲁迅先生。
仍然是浓密的黑发,一字的胡须,犀利的目光,牙黄的长杉。他看见了我,掐灭了刚点上的烟,嘴角扬起,是那平时难以见到的微笑。与想像不同,或是太平凡,可不知是因台灯太亮,他的身上就泛起了微光。
鲁迅先生以笔为枪,用一篇篇文章打击黑暗势力、但遭到反动派的处处刁难。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一一人民麻木,政府黑暗,先生批判社会,唤醒人民,并没有实质的回报,先生后悔过吗?他的眉头锁紧,点了根烟,手夹着烟望向窗外的星光,又突然回答:“从未后悔!”
他跟聊起他写文章的原因,儿时的他,从富家子弟变为平民,父亲病逝。看不惯庸医误人的他在日本学医,但在外国,鲁迅先生那时受到的歧视,留学生看国人被砍头电影的欢呼。他想到国人的麻木,恍然大悟,病不在国人的身体,而是精神,他在那时就决定用一支笔,唤醒中国。
我想起他笔锋尖锐,直言封建的“吃人”;他始终在“铁屋子”里不停的呐喊,试图惊醒几个较为清醒的人;别人不敢讲的话,他敢说,面对千夫所指亦敢横眉冷对。他批判过很多人,唯独对中国的青年充满希望,希望他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鲁迅先生注视着我,眼中流露出的是对青年的希望。台灯灭了,窗外群星闪烁, 屋子里的小灯却没有点亮,泰戈尔对此也只是叹息。而我面前的鲁迅先生,却化为一把炬火,成为了黑暗中唯一的光。
黎明来了,朝阳推走了黑夜。我被眼前的光亮所唤醒,原来是梦境,我却久久难忘。炬火也消失了,正如鲁迅文中所写: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现在也没有对社会的批判,因为人民的心中有属于人民的太阳。
星光是美丽的,但它远不及炬火能点明了黑暗,燃烧出希望。他燃烧着自己,只为等待东方的太阳去辉耀人们,照亮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