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奉献,青春是责任,青春是担当,青春是使命。 ——题记
1911年。林觉民牺牲时仅41岁。少年之时,他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了广州起义,但因转战途中受伤被俘。1911年,林觉民与黄花岗80多名“选锋”队员被清政府杀害。
1936年,赵一曼牺牲,年仅36岁。赵一曼在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下了对儿子的期盼:"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48年董存瑞牺牲时,年仅19岁。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而他13岁时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1948年5月25日下午,解放隆化的战斗激战正酣。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先后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六班长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军暗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但仍然顽强地冲至桥下。可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暗堡两头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时刻,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猛地拉着了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硝烟弥漫,暗堡炸毁,部队成功突击。董存瑞用生命开辟了一条胜战通道,而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9岁……
1950年,杨根思牺牲时28岁。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战后,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杨根思英雄称号。他是新中国第1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
1958年,黄旭华和年轻的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器攻克了潜艇潜体设计的难关。这年,他32岁。黄旭华说道他的一生属于潜艇,属于祖国!
2018年,杜富国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执行扫雷任务时,杜富国面对不明爆炸物体的危机时,他向队友大喊道“你退后,让我来!”排查过程中,突遇爆炸。瞬间,他用身体保护了战友,而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
2020年,疫情爆发。无数的00后90后远赴前线。他们可能不是这场战役的主角,但是却没有置身于外。他们其中是妻子,是父亲,是别人家的小孩,是自己的老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同胞需要,他们就是一群无所畏惧的战士。作为渺小存在,去一起对抗疫情,去告诉每一个人,什么才是患难与共。但在每一个伟大的角色背后,但他们都只是一个人,他们都和你一样,会想家,会流泪。他们并不是无坚不摧,但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同年,王卓冉牺牲时年仅23岁。 2016年,年轻的王焯冉走上边关。2020年6月,23岁的王焯冉渡河增援一线,第4次蹚河时有人被激流冲散,王焯冉和战友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上岸,自己却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突然,王焯冉一只脚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永远倒在了刺骨的激流中。
每一个奋不顾身的身影都是他们青春的力量,青年本该如此!珍惜韶华,不负青春!
这就是青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