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万颗星,点一盏灯
人人心中有盏灯,强者经风不熄,弱者随风即灭。——题记
总有一个人,站在历史的风中,说了我们想说的话。他,泰戈尔先生,如是说:“我有群星在头上,哎,但我屋内的小灯还没有点亮。”一语惊醒了少年,我的心灯亮了吗?
看,中华上下泱泱五千年,支撑起民族脊梁的伟人前赴后继。在他们身上流淌的,或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爱国情思,或是“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的坚持不懈,又或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敢于创新。璀璨的中华星图悬于头顶,小伙儿我的“灯”又何时才能点亮?
那份爱国
他们有着博大的胸襟,将天下之事视为己任,有的在沙场上举臂高呼“不破楼兰终不还”,有的在孤村里僵卧感慨“尚思为国戍轮台”,有的站在岳阳楼上,一边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边述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毕生心愿……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屈原见楚国衰亡,被小人诬陷、骂弃国贼,邻国又在出重金挖人才时,没有被钱财官禄所迷惑,为了他一生所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楚国,自投汨罗江,让历史上少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又让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张骞出使西域,出发之时,手持汉节,意气风发,但在西行途中遭胡人俘虏整整十年,归来时虽衣衫褴褛,但手中仍然握着那根出发前的汉节!他明白,这是他身份的象征,更是自己国家的象征。人在节在,人不在,节亦在!在他们身上,流淌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同是华夏子孙,我,从中学到了什么是“骨气” !
那膺创新
“这是最好的时代吗?不是。那我们就要冲破这黑暗的时代,向这时代呐喊、抗争,不做麻木的沉沦者。”一百年前,一群有志之士在那茫茫黑夜中苏醒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一群有位志士舍去一身之血肉,以笔为剑,推着沉沦的旧中国,走向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上去。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李大钊为之提笔《青春》一文,鲁迅也为之献作至今令人拍手叫绝的《狂人日记》……从此,一股鲜活的、旺盛的新力量在东方这方热土上诞生了。他们起身高呼,希望拯救整个看似万般难破的铁屋子里的所有人,事实上,他们做到了,不但救起了昏睡的人,还推翻了那个囚人于铁屋中的封建思想。如果没有他们,中国人民至今也不可能如此幸福。这些文艺青年,教会了我什么是“担当”!
那缕坚持
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让全世界人吃饱饭,他有一个骄傲的称号——“杂交水稻之父”,他又有一个充满泥土香的名字——袁隆平。不论是刮风下雨,他都在自己的稻田里,助手每天叫他休息,袁隆平却说:“要不我两一起去,这样能更快找出不良株。”很多农民问他,你一个知识分子,月月有钱拿,还下地干什么农活啊?袁隆平笑而不语,拿着烟袋,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他们不知道,袁隆平有着比赚钱更为伟大的梦想,那就是让世界人民吃饱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袁隆平始终在田地里干活,他敢吃苦,不怕吃苦,哪怕有一分一秒,都守在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秒……那缕沁人心脾的稻香,至今在我们身边氤氲;那份坚持,至今让人为之动容。一位一身只做一件事的科学家,我从他身上学会了什么是执着追求、无怨无悔。
对啊,繁星萦绕,光照华夏,我的小屋似乎没有那么黑暗了。
我是一个还不够努力,也不敢搏击于风浪的人,宁可在岸上观望,缩边划水,也不愿疯狂的奔跑,于是……华丽的跌倒。感叹一番,立下一志:还未成为一个发光的人,那就当一块聚光板,做一个蓄电池。中华家的少年,必追光而行。
史官挥动笔墨,写下千秋万载。我手握一支一元钱的笔,也可以写下自己注定不平庸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