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黑暗修饰了光,那么火则缔造了光。火中有光,光中有火;亦火,亦光;是守护,更是传承。
烟雨蒙蒙,一位面庞黝黑布满褶皱的老人,正挽起裤腿,准备揉泥。屋外的雨也大了起来,而老人也开始拉坯了,泥在他手中不断变换着舞姿,但不一会儿就匆忙结束了这段表演。老人停下了,他得待坯体半干后才能进行后面的工艺,于是他将其放在一旁,便静静的赏起了屋外淅淅沥沥的雨。他似做了一场美梦,嘴角挂着淡淡的笑。
蓦然,屋内传来一阵响,他惊醒了,匆匆起身,快步朝屋内走去。只见桌上十分凌乱,坯体也不见了踪影,而桌下传来了“喵喵”的叫声,他费力的弯下腰,看到他疼爱的小猫正用爪子拨弄着将要变成陶泥的坯体。隔了许久,他长叹了叹气,摸了摸小猫的头顶,无奈地将坯体捡起,捧起这堆泥看了很久……他点燃灯,伴着窗外的虫鸣和如流水般的月光,又重复了一次之前的步骤,把它放在了柜子上。结束一切后,他将灯熄灭,但他的身影如同炬火,将漫长黑夜划出一道光彩。
几天后,他将半干的坯体取下,便开始进行剩余的繁琐而漫长的步骤了。在勾线时,老人咳得浑身发抖,但他只喝了点水,润了润嗓子,抬头望了望窗外的太阳,加快了手中勾画的速度。
老人前前后后忙碌了差不多半个月,终于将瓷坯做好。可他却看着屋外的太阳起了愁,原本早应到来的雨季却被此刻的艳阳所取代。好在上天保佑,不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终于到来,老人连忙将瓷坯送进窑中,他则守在炉前,尽管脸上被火熏出了更多的褶皱,腰部传来阵阵刺痛,但他仍守着,只为烧出最好的青花瓷。当窑门终于打开,所有凝神屏息,一抹浑然天成的青色,亮了山河。
一揉一拉的打磨,一笔一划的绘制,在高温的烤炽里,使得出窑的每一只青花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老人则以自己的青春为火,让软乎乎的陶土经过高温的历练,成为了美妙绝伦的陶器。陶器上所绽放的光,是老人的青春,是对美的追求,这些火与光汇聚到一起,造就了匠人。究其根本,匠人一直所追求的光是更完美更独特的瓷器,亦是一颗澄澈炽热的匠心。
不要认为匠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实际上,匠人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尽管世间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却十分平静,他们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获得属于自己的灵气,让它们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时间将老人的青春虽燃烧殆尽,却无法动摇那些陶器散发出的那些引人注目的光,它们是匠人的心血,也是匠心的传承。何况“火种”尚在,后人可护着火,守着光,以日的青丝和夜的白发,为希望打胚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