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当魁首
时光已逝,季节荏苒。每每看到九天之上,繁星点点,都无比感慨,感慨宇宙之大,银河璀璨,更感慨,我生活在一个有光的时代。
自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刺破万古夜色,物理从哲学中建立了起来;自1661年波义耳元素化学概念的提出,确立了近代化学;自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叩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眼中的世界就被不断改写着,更是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献身于人类的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芸芸众生的眼中,科学似乎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因为只有那些超群绝伦的人能够驾驭和改写,这种思想无疑从小就束缚着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潜力本就出众的人,他们受到种种社会因素影响,消磨了对科学的热忱。我们需要增加科学自信,为年轻一代注入凝聚力,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正在实验室进行各种药剂对葡萄球菌作用效果的实验,时间一天天过去,一直未有突破性的进展,突然有一天,培养基上长出一朵青色的霉花,正当助手准备倒掉的时候,弗莱明阻止了他,相反,他认为其中大有文章,于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都死光了,他兴奋的反复验证了这一现象,最后克服种种困难,联合美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针对细菌的特效药--青霉素,它的发现挽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10年,在这背后,又有谁知道他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年华?科学非朝夕之功,而往往集大成者,都有着十年磨剑的坚忍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这个多元文化发达的今天,科学似乎就变成了一件小事,准确的说,是一小部分人的事,人们只关心“浅显”的科学,即“教科书式”的科学,再加上年龄的差异,真正的科学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更无法忍受的是,取而代之的是“伪科学”,成为正在毒害新一代和老一代人生观的“砒石”。因此,我们必须重拾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让这一造福人类的学问再次辉煌。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早在西汉就提出了这样的观念,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庖丁解牛的精神,探索未知。人们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发现不足,创造人生的价值。相反,若是急于求成,科学也不会给你好的结果,因为它是一个探索性的学科,那些光鲜亮丽的论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表的,否则,你就可能进退维谷,陷入迷茫。所以,对待科学,我们应不断研究、打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科学只把温柔展现给坚定和耐心的人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容易被各种信息冲昏头脑,而能够保持客观态度的人只是少数的一部分,更是理智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归咎于他人,因为这个世界总要有正反黑白来维持“平衡”,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自己的一束光,虽然是微光,但是千万束理智的光叠加在一起,就会变成照亮科学的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