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廊前,我默默立着。借着渺小的火,辩认斑驳的廊壁;凭着微弱的光,依稀影出,前方的黑邃的路。但,我走着。。
突然,我停住脚步。一支鲜红如血般的羽毛,静静的躺着。待我拾起时,那一股久远但熟悉的跳动,使我不由的想起他——杜甫。即使国家动荡,时代崩坏,他依然挥洒热血,奏出时代的高歌。
借由“望岳”插入,短短不够40字,却勾勒出泰山的神貌,磅礴大气,而那种“站世间最高点,窥世间最全貌”的想法若暗流涌入,触之以情。宛若刚出生的凤凰,待着高贵与崇高的志向降临。然而,命运多桀,设下多种磨难,以此磨砺其心志,熬炼其体肤。安史之乱后,繁华的唐朝落入无边的战火,宛若精致的艺术品,一经磕碰就四分五裂。而作为乱世之人,又有几人幸免。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硝烟弥漫,妻离子散,而作为诗人的杜甫,自然无法控制地挥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或许现在比什么都重要吧,一声亲切的问候比什么都温暖吧。现实如此沉重,黑暗,可杜甫深知,此世遭受此种磨难之人,不止他一人。于是思想的火光,熊熊燃烧,他知道了自己为谁而写诗,为谁而悲歌。冲天的战火并未使这只雏凤退缩,反而如洗礼般,变得成熟,坚强。尽管此时自己已经“百年多病独登台”,尽管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他,不忍混乱的战争,国家的崩坏,于是焚烧自己的精血,终于,他在烈火中燃尽,在烈焰中高歌。“凤凰”死去了,但他仍活我们心中。
就如叶嘉莹先生,一生遭遇三次沉重的打击。而最重的第二次,便是结婚。就如她自己所说,不意天壤之间竟有王朗。悲痛的婚姻,如枷锁一般绞住她的喉咙。但她并没放弃,就如杜甫一样,坚韧的性格支撑她继续走下去。现实如此浑浊,她便投身于诗词,读着杜甫的诗词,品味杜甫的精神。在灵魂处,极尽生华。
也许,有火就有光,而光可赐我亮澈的双眼以及挑战黑夜的勇气。
近代中国以来,统治者的腐败,贪污,就如黑色的大网缠住每个人的心头,压抑的气氛四处弥漫。于是人民中亦有反抗者,敢于面对无边的黑暗。闻一多先生无疑是一位典范,他敢说,说民之所愿;他敢做,做民之所向。可见,当时的恐怖统治于他而言,不过是纸糊的墙,布织的网。他是多么的勇敢和激扬。而于他之前还有一位,那便是鲁迅。鲁迅先生于童年起,便刻苦自学,勤学好问。无不使人感觉到,他所散发出点点微光,朴素。可时局变换,风变万千,原本学医的鲁迅,也放下了解剖刀,拿起“解剖刀”。可令他没有料到是,这个社会一刀剖下,便是污黑的浑浊的血。传统的封建礼仪,禁锢了人们思想,字字间爬满了吃人。可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亦如一台蜡烛,于此时熊熊燃烧。大量的写作,大量的对译,填满了他的日常。可封建礼仪的束缚,如黑夜般怎么也驱散不掉。他咬咬牙,便已更强烈更明亮的火光来照亮周遭的人。慢慢的,又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加入进来。比如李公朴先生,那种前脚刚踏出门,后脚就不打算回来的精神,也如暗夜里的点点星光,激发每一个人。可喜于成果的建立,但却悲于鲁迅先生的身体状况,愈来愈糟糕,可他微微一笑,又加紧投身于战斗之中,脸颊的深深凹陷,换来了跟多人的觉悟。他们追随着鲁迅先生的脚印,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在黑暗的世界一起组成,那照亮污秽的皓月之光。也许鲁迅先生以经与世长辞,但他那不朽人格所传达出意志,传承不息。
从战火,焚心之火到万家红火,从萤火之光到皓月之光再到民族复兴之光,中国这片过去苦难的土地,经过历史的迭送,变得更加美好。也许面对未来,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守住自己心中的火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