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
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荆轲脑子里一片红黄交织,红的是田光脖子溅出的血光,黄的是年少读书时的一盏油灯。
命运对荆轲并不公允,多年的冷落,大半个青春的怀才不遇。当他登上卫国残破的庙堂,耳旁只有卫灵公对秦国壮大的无奈,当他欲与豪侠交善,眼前却只有尚武之徒的打架争斗。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人不能喝酒,于是荆轲只能到底层结交朋友,把那份辅佐明君以治国安邦的报负深埋心中,以放浪形骇来疏解自己的郁结。
此时的荆轲是多么狼狈窘迫啊,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没能参政入仕吗,照样可以以其他方式维持生计,照样可以与朋友喝酒玩乐,可是对荆轲来说不一样,他会在盖聂的怒目下不敢与之争斗,他会在鲁句践的喝叱下默然逃离,这是对一个从小苦读典籍,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读书人的沉重打击。
于是,世人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幕,"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在这时,太子丹突然登门请求荆轲只身前往深浅莫测的强秦。你以为他会拒绝?可,或是为了“春夏常青,冬日雪花大如席”的多姿燕地,或是为了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的无辜百姓,荆轲没有爆发出积蓄多年的愤懑,没有想过借此报复,只有一声坚定的“谨奉教”至今仍回荡在每个中国人的耳畔,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易水上,血红的残阳下一片片白衣翻飞,悲凉的击筑声荡漾整个河谷,在送行者的悲壮和声中,荆轲也不能自已的反复吟唱,如同吟唱自己与世间的无限苦难。也许自己更适合做一位文臣,也许自己能辅佐一个旷世明君,也许自己可以给百姓一个安定的国度,也许……
田光脖子上溅出的血光,樊於期自刎于前的画面又浮现眼前,荆轲翻身上车,轺车辚辚去了。
哭声风声萦绕耳畔,荆轲再也没有回头。
(三)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烈在疼痛中做出生与死的抉择,实现人生的豪壮,屈原不畏是死亡之痛,投入汨罗江,一代大侠荆轲不惧死亡之痛,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忍受着伤口的疼痛,经过奋勇厮杀后,终是无力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无数英雄豪杰不惧疼痛,舍身取义,成就了一种惊世骇俗的豪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