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语掷地有声。邂逅屈原,读懂《离骚》。他不仅是在端午被纪念的诗人,更是汨罗江边一丛坚毅的兰草,承着污泥,旺盛生长。终其一生,他都在追寻效国之道。
一抔浑黄的江水,蕴着几千年的苦涩。忠心向国,却遭小人诋毁,那是品不出的苦;多次被流放,仍心怀百姓家国,最终换来君主的怀疑与忽略,那是尝不出的涩。俗人问他:“何故而至此?”,他只答“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寻道报国无门,无奈与悲愤化作沉重的枷锁拷住热血之心。怀石投江而死,那也许对屈原来说是一份解脱。我想,他尝过的苦涩,一定远比汨罗江水辛辣。
我深觉屈原伟大,不只是因为他独身高洁心系百姓,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忠。忠之向主,至死也没有恨过怀王半分。上官大夫诽谤他,他只“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君主受到蒙蔽,却丝毫没有还击小人之意,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字里行间满是哀君主不察,悲国事不盛。张仪周旋楚国,唯他忠心谏主:“何不杀张仪?”,流放之艰,尽数化作逆耳忠言。众多朝臣中,也只有他刺破真相,看透局势,跳出纵横家们的圈套。点醒昏庸的楚怀王。怀王盲目自信,中了秦昭王的通婚之计。临行前,屈原再谏:“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他卓越的才干能力铸就了他作为臣子的忠义,但终究争不过子兰葬撞大意的巧辞。结果,怀王命陨,而屈原再被上宫大夫陷害,承顷襄王之怒,又被发行远去行吟泽畔……至此,他恨嫉子兰,槁木般行于汨罗江边,心为家国死,思仍叹民苦。
尽职,怀君,思民,忧国。纵使披头散发、神色憔悴,也掩不住杜衡芳芷的香气,一代伟人,骨子里流着正统的血液,便挺直了脊梁,容不得一点弯绕和苟且,坚定地追寻心之所向。他创下诗歌全新的风格和喻辞,是后世莘莘学子追溯的源头,是当今华夏儿女悼念的巨人。赤子丹心,一腔豪情,一片热忱,唯望国家兴盛,君主明察,百姓安乐。但事实却并未如他所愿。楚国新旧势力碰撞,政治场上打得不可开交,而他这个鹤立鸡群的贤人,自然成为蛇鼠们的眼中钉。诋毁死死缠住他的身躯,阴暗的黑手拉他下泥潭,脏了他的芙蓉裳,但更是愈发坚定了他高洁之意。宁可血泪倾洒,也不愿与那些只注重蝇头小利的拙劣之人同流合污。
邂逅《离骚》一文,我得此机会走近屈原,也悟得这位傲骨铮铮的忠臣之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时的险恶抹了他的锋芒,但他的光辉却亘古流传在不息的汨罗江里。兰草盛开,永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