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夜晚,坐在吵闹的教室里,望着头顶的灯火,我的回忆反复拉扯,又回到那篇深刻的文章里,此时的我仿佛已身临其境。那个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的战士在对我说:“多好啊!”
那是1947年的初秋。战争打响前半小时,郝副营长在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在灯下聚精会神的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多好啊,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不久,战争打响。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出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杀喊声。
原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这位年轻的战士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我的思绪被拉回了现在,那把火不仅拯救了整个连的人,同时点燃了我那几乎坠到无底深洞的心。在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正是因为有像郝副营长那样,在面对生与死,个体与集体利益之间,选择为国家英勇就义的人,才有今天的灯火辉煌。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青春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那束光不仅拯救了一场本要失败的战争,也拯救了迷茫的我。
郝副营长为何这样做,那些爱国志士又为何如他一般视死如归?这个问题在我看到那束火光时,有了答案。他们上阵杀敌为的是让后代在有灯光的教室中读书,为的是让国家长治久安,为的是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洋在中华大地上。“爱国”从来不是一个名词,一句口号,他不是说在嘴里,而是铭刻在心中,体现在行动里。我深知这一点,却又不解,何以报国?在充满战争的年代,我可持枪杀敌,为国家付出我的生命,可在国泰民安的今天,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当走在干净又整洁的街道上,我可以弯下腰来捡起一片不和谐的废纸,为祖国做点微不足道贡献;当看到中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了胜利时,我可以欢呼雀跃,为祖国喝彩,为祖国尽一份力量;当我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想要回报祖国时,便也是拥有一颗热情而奔放的爱国之心的时刻。
抬起头,那闪闪发光的电灯,指引着我,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现在的幸福是一个个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如今的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不经乱战,不缺衣食。目光所至皆华夏,五星闪耀皆信仰。我所追寻的光便是五星红旗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