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力量
中国汉字,五千年历史,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串联璀璨文化。
中国汉字历史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象形甲骨,再到秦汉时期的篆书隶书,最后到现在的楷书简体字。笔画由繁到简,形态从具象到抽象。时间长河中汉字更迭换代,其精神内涵、独特的优美性始终如一。
古文人眼中的汉字是寄托情怀,抒发感慨的。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用汉字写尽了他的爱恨情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东坡游览西湖,被西湖之景所迷倒,写下了这千古名句。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以一“狂”字笼罩全篇,我虽两鬓微霜,也可为国奋战,保家卫国,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短短百余字的小词,看似不长,每个字却都经过千锤百炼,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又比如他的一次午夜悲梦,挥笔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情绝句,一个“茫”字,一个“难”字,满是队发起王弗的眷恋。
当代人眼中的的汉字是寄托祝福,充满变化的。
老一辈的人们总觉得取名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它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对新生儿的祝福与希望,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或许大家的身边总会有这些“相似”的人,他们可能出在不同的地域,做着不同的工作,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姓名中的名都叫“建国、建军、国强”等一些我们所称的土里土气的烂大街的名。看似毫无联系的他们,如果你细心发现会发现他们大多都出生在60,7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刚刚建国,我国的人民和国家都急切地需要人才建设祖国,所以人民们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姓名中,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是浓浓的亲情和时代的剪影。
现在的年轻人,愈加流行使用网络,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也让人眼花缭乱,可以说:在网络时代,汉字已经被人们玩转了。一些看似不那么文雅的汉字有些时候也成为了表扬或称赞他人的用语。“牛”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单单看这个字的话,它表示的就是一种动物,但是在现在的网络语言当中,“牛”表示为一种对他人的称赞,表示这个人让你觉得他很厉害,所以说你才会称赞他说“你很牛。”这有力的证明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字,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多层的,是多元的,也是多变的。
应该是在很久之前了,我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位博主用一种诙谐的形式比较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就说西方的英文中表示自己都只有一个单词“I”,而我们大中国却有“我、俺、朕、哀家······”多种叫法,还有不同形式,不同场合的称谓用语。我说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去批评英语有什么不好,只是想借此表达汉字,也可以体现我们中华文化是如此不博大精深。
起源于象形的中国汉字,有一种独特的力量,他可以串联起我们的中国历史,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