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举让世界闪闪发光
“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供我们呼吸的,是常常被忽视的空气;滋润广阔大地的,是默默无声的细雨;照亮世界的,常常只是小小的善举。
不怕艰难,一心为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枯荷可听雨,残菊可傲霜的西湖秋景,正是苏轼当年的努力见证。刚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又被卷入竞争漩涡,萌生退意的他,于1089年申请外调至杭州。尽管岁月风霜了他的须发,尽管心境已非昨日,但造福一方百姓的心境仍未改变。他需要做的太多了:疏通河道、治理西湖、解决饮水问题……苏轼开始调动军队,与时间赛跑,用大半年的时间解决了一部分。为了解决洪涝,建湖堤,他放弃豪华的工作地搬到了佛院,隔天监察,奔走于泥淖之间,与民同吃同住,用淤泥水草建堤坝,用绿柳来装饰。在他驾鹤西去后,人们以“苏堤”为其名而表感谢,后人骆驿不绝欣赏这橙黄橘绿,年年好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种行为可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毫不利己,专为他人。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就是国际志愿先驱者—白求恩。在1939年,日兵进行疯狂的“冬季扫荡”计划,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中国哨兵要带白求恩离开战区,他不肯离开,他不肯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在抢救伤员时,手指破皮,不幸感染。但他不顾自己安危,坚持将伤员们的伤口处理完毕。此后,即使手指剧痛,他依旧为伤员们做了13余台手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于1939年11月12日逝世。他在中国公民中散发着熠熠光辉……当歧视中国成为常态时,善待中国而又为此牺牲显得格外可贵可叹。
立根山区,甘于奉献。
深山中有一把火,散发着光与温暖,照亮山村女娃们的前程,温暖着山区人民的心。她,就是张桂梅。张桂梅一生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父。她又放弃优越的大理工作,选择在山区中教书育人。本想就此过一生的她,没想到命运给她迎头一击,在医院检查,发现身上有个肌瘤,她忍下病痛,继续教学。在辞职后,为了让更多的山村女孩上大学,帮助她们改变命运,她计划筹钱办一所女子中学。渴了找点水,饿了有带的干粮,甚至有人把她当成骗子,她无怨无悔,甘于为孩子们奉献。最终女子中学建成了,她还带病默默支持着。这不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吗!当奔赴城市,一味索取为常态时,立根山区,甘于奉献显的格外可贵可敬。
爱默生说:“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不起眼的石头,支撑起雄壮宏伟的泰山;静默无声的溪流,汇聚成波澜壮阔的蓝海;平凡中小小的善举,能使整个世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