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下了几天的雨,终于被我盼来了天晴。窗边的树伸过来几根枝条,被雨水冲洗得发亮,反射也渗透着明净的阳光。微光不时漏过层叠的枝桠,在地上摇曳出婆娑的树影,湿润的气息铺满了整片天地。
楼下几个孩童正踩着铜钱般的光点欢快地蹦跳,鸟雀也跳跃在枝头尽情鸣叫,可惜我的心情不算太好,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实在糟糕。其实我倒是想过向别人‘取取经’,可惜等我问出来的时候才意识到似乎没有什么用处。班级第一属于天赋型选手,似乎什么都了解,别人解不出的题他就有思路,别人背不过的枯燥的知识他就记得住。于是我一度十分嫉妒他。我下定决心去问他,态度端正 神情认真。他呢,却把笔在桌子上一架:“我副科比较好!”什么副科比较好!明明有的科目比不过我嘛。于是乎我又把自己宅在家里,分析了好久也没有结论,那时我始终想不通:只有几科成绩出彩的他,为什么能够在总分上超过我一大截。听课的时候也不怎么认真,哪里来的好成绩?
直到有一次同学约我去书店,在那里见到他。他正拿着一本黑色封面的书,看得津津有味。跟他聊天时,他谈到喜欢的书。我倒是没什么特别喜欢的,给什么就看什么,于是就听他一个人讲。他说他喜欢关于战争的,在这个很多人都喜欢追星的年代里,最崇拜的还是某国的一个非常善于用兵的十九世纪大帝。或许正是因为我缺少那份能够用很平常的心看待每一本,枯燥或深奥的书,难懂又复杂的知识,困难却充满光明的磨炼。我渐渐了解到他不太刷题,只是在完成作业后反复背那些书上的知识,或许还有一点记忆力,才能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几乎对答如流。他说他将来想搞科研,也会在家做各种实验。就连我平时很不注重的 预习,他也用自己的方法,偷偷记住一部分,然后再听老师讲课。
我把比他得到更好的成绩作为目标,和他“明争暗斗”了一阵。上课比背书、默写、回答问题,下课就抢过对方的家庭作业比谁错题少。有时甚至还比回家后的用功程度。虽然赢的基本都是他,但也确实激起了我的斗志。
母亲说我考试很有规律:开学第一考必定挂科,然后越来越好,其中考试以后再慢慢下滑,再往上赶几次,期末相对好一些。我好像也发现了,不过拼命不承认而已。这次又考得不太好了,我倒是稍稍有些释然。毕竟知识不会越学越简单,有很多高深的东西也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的。我决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越来越慢的背书速度开始,从越来越多余的解题思路开始,从越减越少的努力开始。作为一个人,既然没有很聪明的头脑,就慢慢给自己增加一点希望吧,悄悄给自己添上一点努力吧,跟着知识的指引去奔向更好的未来吧。父亲曾经也给我写过一封信,大致的意思其实就是多读书,多思考,从学会认真对待一件事开始做好一个人。
“少年”二字,本身就是发着光的。杜甫说少年应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浓墨勾勒成的人生画卷上,笔笔有力,笔笔添彩;苏轼说少年应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最好的年纪用最多的努力和热血一腔,去实现自己拥有的梦想;陆游说少年要“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来促进学习,通过端正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这样,或许我们能在几十年后,平庸不再,光芒仍焕。最是“光”难留,不论是天上的日光,还是匆匆的时光。然而又像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的:燕子去了还会再归来,桃花谢了还会再盛开。即使冬去春来,寒暑交换,我们追寻光的脚步不会停止,荣誉同在。
正因为此,我才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放下不必要是担心和痛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出发。我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会辜负自己努力的。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额外的练习,但可以从整理好知识点开始,一点一点前行。
我把手伸出窗外,看阳光在指尖肆意翻飞,在正盛开的花瓣上流淌,在那群孩童的脚边吵嚷,再握起笔时,心中已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