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错,时光轮回,奔跑,奔赴,追寻之途上你是否也会觉得那些已逝的、追寻的,都邂逅在一点,无言等待,相视而笑……
光,是引领,是希望,是温暖,是安慰的光亮,是历史的温度。我爱光,我爱阳光朗照的蔚蓝天空,我爱拨开云雾的阳光倾洒脸颊的温暖柔软。我爱日光的热烈,月光的清澈,霞光的温柔,星光的闪烁……追寻那一束光是追着希望,追着目标,也是对曾热烈燃烧过的流星跨越光年的时光的虔诚景仰。
为什么我要追光前行?大概是前辈先烈付出了太多太多,那是纵使时光也冲不淡的伤痕与苦痛,足使后辈晚生为之哭,为之歌,为之醒,为之醉。英魂虽逝,光亮尚存。我辈便不敢懈怠,不敢止步,更不敢堕落。
《长津湖》中的战争场面触目惊心,现实却远比这更加残酷,更加不忍。“他们有的光着脚,有的脚上只裹了一片布,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脚还能走路,可他们就这样冲过草地,冲上高岗……”这是一个美国大兵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终生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
是什么让黄继光顶着血液流干、千疮百孔的剧痛,拼着最后一口气炸掉了敌军碉堡?是什么支撑志愿军战士一次次无所畏惧的冲锋、寸土不让、半步不退?是什么让冰雕连绝不屈服于冰雪酷寒,高傲地耸立在盖马高原的阵地上?
他们心中的北辰之光,穿越了高地、壕沟,穿透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以信仰之盾、理想之光、英雄之剑对抗着暗夜与残酷。国土就在身后,同胞就在身后,他们只能前进,他们必须守住。寸土不能让,半步不可退。他们以丹心碧血在黑暗中书写光明,慷慨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在血与火的鏖战中,锻造舍生忘死的民族血性,展现中国军人的担当与使命。
英雄虽逝,英魂永存。毅魄归来,他们会乘着那一束春风,与生机同程,回到故土,看看他们拼死守护的山河,看看他们舍命保护的子孙后人。在先辈的荣光之下,我又怎敢懈怠不前,只盼能向英魂陨落后经久不散的光亮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
抗美援朝老兵张富清一生立下无数功勋,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回到最困难的地方,将一生功名深埋箱底。还有数不胜数的像张富清一样的老兵,甚至连子女都不知道他们曾是生死一线的战士。除了不慕名利之外大概还有惶恐和思念缠在他们心底吧。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明白战争的残酷。一块块金灿灿的勋章摆在他们面前时,想到的不是荣耀,而是勋章背后几十、几百个一夜之间就再也见不到的嬉笑怒骂的好兄弟。
也许,冲上那座高地之前,战友们还在开着玩笑,叮嘱炊事员:“可别抠门啊,等我们回来要吃顿好的。”当炊事兵架起最大的那口锅,呼哧呼哧做了好香的一锅饭,盼望着盼望着,伴随一阵轰天震地的炮响,只余几个人带着满头满脸的血污尘土,拖着断臂残肢,被搀扶着、背负着回来。炊事员揉揉眼睛,望啊望,望啊望,盼着还没回来的他们,躲在山后不出来,等着突然跳出来吓他一跳,等着笑话他:“说好回来吃饭怎么可能让你省一顿……”可望到眼角生疼也终是只有一阵风,卷起了满天的霜雪,模糊了视线……
人呢?人都去哪里了啊?
几十年之后,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采访中想到当年一去不归的战友,仍会痛哭着质问。牙齿都掉光了的张富清仍会眼含泪光,“那么多人都死了,我还活着,比起他们,我有什么资格去摆我自己啊!”勋章熠耀生光,那光芒却也寒气逼人,一刃一刃地剜向拥有者的心。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志愿军战士用滚烫的鲜血,用赤诚的爱国心,用不灭的信仰之火,谱写了“青春中国”的序章,点亮了新中国蓬勃燃烧的燎原之势,换来新中国的盛世和平。他们殚精竭诚,勇往无前,感染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建设者,投身创建美好家园的征程。
他们的光芒热烈灿烂,永世不灭。他们用血肉之躯创造了比肩神明的奇迹。这场胜利振奋人心,却也悲壮哀恸。每每思及此,我辈又怎敢不星夜兼程,怎敢不兢兢业业,承着前人的荫蔽,追寻着他们,让中国骄傲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不卑,不亢,无畏,无惧地前行。
我们追着前人的脚步向前,怀着敬畏,怀着惶恐,害怕辜负,害怕他们失望。我们追逐着已逝者的背影奔向未来,曾以为我们永远不会遇到。可当未来以来希望兑现那一天,我们终会汇聚一处,终能微笑着告诉他们:山河无恙,盛世已来,巨龙正雄起于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