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吹拂了我的脸庞,当我意识到想要抓住她的手时,留下的是觉醒和不再彷徨……”
——题记
人生中最为遗憾也最为快乐的时光便是青春,她给了我无限的瑕想,也给了我无尽的快乐和悲伤。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到树立理想奋发向上.不知不觉已有十五个春秋了。回顾这十五年的青春,我发现自己成长的踪迹,感恩于自己收获如此之多,更明白了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
冬风吹过河吹过山,吹到了九岁的我。父亲在外务工,三个月前,母亲也突然不辞而别,她的离开打破了原本的岁月静好。独自在家的我,望着年关将近的日子,盼着家人回归的讯息。我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向学校,尽管有同学伴着回家,但到家之后依旧一个人去体会那柴米油盐,这是春春留给我的第一个课题——学会忍受寂寞。
而我在那段时间,时常望向天空,想着一切都是那么突然,一切又都是那么缓慢。渐渐的,我也会伸出双手,想要去触摸星空。我慢慢地明白,其实黑夜也并没有什么可怕,她是光明到来前的帷幕,把即将带来的美好暂时掩藏;孤独也没有那咄咄逼人,她只是在我独处的时候,呼唤着那个懵懵懂懂的我,去思考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去学会改变自己,去学会接受这些不完美。于是啊,我从五指不沾阳春水,到锅碗瓢盆四处啪啪作响,锅冒黑气,以九岁的灵魂第一次去感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懂得了成长两字背后的艰辛与孤独。
丝丝春风吹起,抚摸到了十二岁的我,将我吹到了水草相间的田边,我来之不易的假期却要在泥泞与汗水中度过,但可笑的是出身农村的我,十二岁才始下田间,插秧,把苗,立杆,拉线,挑苗…..但那时的我却是想着,这一系列的农作关我一个书生有何干系?但这样的念头很快便从爷爷的嘲讽和奶奶的笑骂中打消了,“读不出书来便是这般生活,脸朝黄士背朝天,吃的是汗水饭,一粒汗水一粒粮!”“这是让你体验生活是读书安逸些,还是下田安逸!”这几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仿佛触碰到我的内心中的某个锈锁,把我从清高矜持的白面书生变成了土气弥漫的农民。
“ 为何而读书?读书所为何,我又凭何而能读书?”这三个疑问从那一个下午陪我走到现在的高中。
我也始终记得爷爷背苗时脸上团成一团的皱致,奶奶插秧过久而汗水浸衣腰酸难起的样子。我也还记得老家门上那几笔“为人民服务”的毛笔字,那是我的父亲因家里无钱在家务农时,所用自制的粗谐毛笔所写。我听爷爷说那几个字爸爸练了将近三个月才最终写好,写完之后,当时只有十四岁的他便独自外出打工了。我细细地端详了那几个有力地毛笔字,似乎看到了父亲那十四岁的身影,以及那藏在字中的不甘与无奈。而那几个字也融化到我的心里,我看见了父亲的青春留下的痕迹,感受到了那份血脉中的共鸣,它在让我去带着这份不甘与无奈,从泥泞的田地走向那一步步的锦绣……
那一年的寒冷又温暖的夏风吹到十三岁的我。那年夏天,父亲和母亲真的离异了.我以冷漠和桀骜掩盖着自己内心的难过。父亲传回家一句话——"来瑞金陪陪我吧.我一个人在这儿,很陌生啊……”在我印象中父亲从来就没有向家里请求过什么,那是他唯一的请求。于是,我去了。在水泥和沙砾的世界中,我以十三岁的身体,开始去体验父亲当年的生活,去感受父亲肩上的重量。砖石压弯了我的腰,汗从耳旁流向脖颈,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身旁的父亲看着我狼狈的模样,叹了口气,不顾自己已被砖石压得气喘吁吁,一下把我身上的那份重量也担负了下来,独自走向前去。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流着不知是汗还是泪的东西。我突然明白了父亲终究还是要与我相离,帮助我扛起的担子,也终有一天要移交到我肩上的道理。终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背影,终有一天,我也会负着那份重。
就这样我陪着父亲度过了一个暑假,我们唯一见次玩耍的日子只有因工地发生了意外而放的一天。
那一天父亲还没来得及擦掉脸上的水泥,一入家门,便告诉我,我们可以去耍玩了,我看见父亲手上满蘸水泥的双手,看见被铁锈糊染的白色衬衫,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敢说什么,我怕流泪,是啊,父亲的笑触动了我。之后我们去了红色根据地,去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那口井.去了历史博物馆.....我也忘不了父亲送我上火车离去时的场景,那一刻我和朱自清先生有了心灵的交汇,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看到了他抹眼泪的手....
时间又吹到了十五岁的夏天那个充满着毕业气息的夏天,我在深思我的青春留给我什么。它拍了拍我的肩,叫我去接受成长所带给我的一切,我明白应该用不悔和勇气去面对黑暗;应该用坚定的初心,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应该用实际的行动,去回馈爱我的人,同样应该去接受不断改变的自己。我,要带着青春赠与我的礼物去书写,去创造,去接受那份属于我的锦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