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初中组 0 刘恺妍 郭翠萍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时间:2021-11-30 点击量:346 推荐量:0 评论数:
				

时光沉淀出最美的光亮

对于他来说,时光的沉淀就是一种信念之光,终有一天最美的光亮会绽放;而对于我们后来人说,他就是文化千万之光中不可缺少的一束,同繁星闪耀,是我们追寻的光。 ——题记 闲坐岩石,仰望晴空,心立竖竹,俯瞰尘世。三叹杜甫,叹仕途,叹抉择,叹人格。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怀着一颗孤单的心漂泊到每一处大唐角落,处处留下他艰辛的脚印,步履蹒跚,踉踉跄跄。“四方之志”像是一束光,引领着他不甘于平俗。 山无语,水无语,人无言,时光难驻,读诗、读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悲望故国,群云惨阴。“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李林甫的陷害,加重了他力不从心的无奈。即使有着志在报国的胸襟,但总会被名扬天下的诗句遮掩。一点孤星,一粒寒种,一树青郁的乡愁,应和着月光的渔火,我们听到了一声凄苦的哀叹,穿越千年风雨。人事萧条,在尘世漂泊,像那只无所依靠的小小沙鸥,伤感沧桑。 从早年的“读书破万卷”努力,到以后的“路有冻死骨”的体会,让我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双铁肩才能扛起一个时代由盛转衰的剧变,要有怎样一副雄心才会扛起夹缝中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要有怎样一种精神才可担当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动乱中的大课题。 平平仄仄,上上下下,复杂多变,险要壮丽。咸阳桥上,哭声连连,“直上千云霄”;宝座之上,奸臣暴官,“有吏夜捉人”。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从安史之乱到悲壮死去,一个个过程和矛盾,让他“文章憎命达”。一个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扛起整个时代的悲哀。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觉醒的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尽管黑暗,但暗影处总会有光轮。深深宫邸,当社会罪恶侵蚀了许多人的心智甚至生命时,就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凝滞,看透了自己的人生。真正的觉醒的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他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他自成武器,成桥梁,希望拨动人们蒙昧麻木的神经。如同近代中国革命,经过时间的沉淀,觉醒救国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最终成为每个人心中闪耀的荣光。深深宫邸,一士谔谔,文人的追求就是信念之光。真正扛起时代重任的是高负荷之下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能力有限,他们竭尽全力,他们拼命挣扎,却很少有人听到他们的心声。时代血泪,感时溅泪,恨别惊心。 的确,杜甫的世家令人感到光荣,但他承袭下来的并不是贵族的豪华,而是悲绝人伦的惨剧。一个紊乱的时代,不管近在眼前或远在千里,都在杜甫这里,得到了回声反应,在他的诗里,爱憎分明,有着充沛的战斗力量。“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杜甫末年,他的诗里已经没有多少高亢的声音,但他并没有放弃诗人的责任,仍旧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老眼昏花,但是他看人们的痛苦,却看着和从前一样清晰。读他的诗,我们看到了历史,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壮,但我们感觉到的没有情绪低沉,更没有轻言放弃,有的是精神焕发和意气高昂。若一个人向往光,想要去追寻光,那么他心里就必定有光,有着坚定的信念之光。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叹为惊止。 古道上,尘土沉寂;茫茫烟雨,凄迷心情。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我们读他的诗,仰慕这个人。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风光霁月、豪情万丈的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让正视现实,将自己的生命融进诗歌的杜甫。所以说,时光永远不会黯淡那些真正心中有光的人。 759年,三吏三别。杜甫很忙,忙于人民,忙于时代。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历史,一部分祖国壮丽的山川,诗中有悲,悲中有诗。他的文字一路奔腾向海,穿行峡谷掀起巨浪后,途经平原静水深流,随着时间,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焕发出最美的光亮。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就是杜甫。 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事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如今,新时代祖国的前途呈现出无限的光景,中华文化正荜露蓝蒌,更没有任何事物遮蔽他的光芒的放射了。这束光,在历史的年轮上,在先辈的奠基上,应是我们祖祖辈辈追寻的信念之光。 君去矣,甘将热血立文,为天地立心,经得住时间考研,沉淀最美的光亮。 吾来兮,愿以杜甫为光,以前辈为光,以萤烛化霜寒,以清流直泻淤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启山林。 去追寻信念之光,让时光沉淀出最美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