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漫,流火四溅,太阳的光强烈得让人想躲避,那永恒的光却令人向往。
永恒的这束光,由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组成,她很有幸,成为光的一部分。今年的她就读于一所名校,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她长得很好看,柳眉杏眼,细腰盈盈,一眼就知是位大家闺秀,可这位闺秀都偏偏不是安生的主,她打定主意今年的暑假去支教。
她是先斩后奏的,父母即使数落与叹息,都无济于事。父母将此事倾诉给了姑婶,于是她背负着“不知进取,烂好人”的骂名,来到了重庆山区的一座不知名学校里。在这里,她体会到山城最原始的样貌,低矮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的人们,与热闹繁华的城区仿佛是两个世界。
这里的学校被称为学校,也许仅因它有成群的桌椅和一块破旧的,写着校名的木匾,学校旁边的平房,是教师宿舍。看得出来,这里已拿出了最大的诚意迎接愿意前来支教的老师。墙体新刷了白漆,窗户床铺虽陈旧,却无灰尘蛛网。但再如何,只像百姓家,她那样的闺秀,总难以适应。可她凭着一腔热血与担当,硬是住了一天、两天、很久。
这里还住着另外两个来支教的老师。一位二十出头,总是充满干劲,眼中有青年特有的明亮,另一位是个五六十的男人,儒雅和蔼,眼里是细碎而绵长的光。他在与两个年轻人共事的时间里经常感慨,当代的青年,仍有青年该有的样,静心在国家的每个地方播下希望。
山区的孩子们与别地不同,他们在春秋要帮家里农桑,于是上学时间就落在了冬夏这极端的季节里。来这里的第二天,她便开始授课,第一节课,是自我介绍和谈论理想。她站在讲台上,看着一个个灵活的身影落座,流着汗黝黑的脸庞带着羞涩与朝气,听见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每一声,都敲在她的心尖上。她在那一瞬间,觉得这一趟没白来。她一个一个的记录下孩子们的理想,当医生,当老师,当警察,当军人……每一个平凡而被讲过千万遍的职业从这群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就让人觉着一定会被实现。“下一个。”她抬起头,那打着低马尾的小女孩站起来,却支吾了半天。她走近她,用温柔的眼瞧着女孩,女孩也看着她,半晌,女孩用轻柔而坚定的口吻说:”我想成为陈老师您一样的人,像一束光。"她愣了愣,给了女孩一个很大的拥抱。她闻到女孩身上青草的味道,她感到心里有个念头在疯长:她要帮这些孩子们,实现他们的理想。
她似一束明光,融入了千万青年组成的永恒的光中,这光正照在中国各个角落的希望种子之上。这炫目的光啊,将会永恒地照耀华夏。